通讯员 王佳涵
近日,今年13岁的初中生应晨浩麒结束了他的青铜文化探索之旅,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永康。这个暑假,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游历了山西、四川、湖北等地,打卡了25家博物馆,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地化身志愿讲解员,向游客分享青铜器背后的故事。今年6月,应晨浩麒以“晨漫千山”为笔名,出版个人首部作品《青铜有把钥匙》。
以笔为媒 让青铜器“活”起来
应晨浩麒对青铜文化的热爱源于小学六年级时的一次旅行。当时,他和妈妈一起参观了虢国博物馆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精美的青铜器让他心生向往。从此,他便踏上了探索青铜文化的道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青铜器,他不仅多次前往各地博物馆参观学习,还观看了无数纪录片,其中央视纪录片《假如国宝会说话》给他深刻启发,萌生了用第一人称讲述青铜器故事的想法。
从去年9月份起,应晨浩麒利用课余时间潜心创作《青铜有把钥匙》。该书以青铜器为第一视角,通过清新浅白的笔触和真挚细腻的情感刻画,将128类青铜文物塑造成一个个鲜活的“主角”,让它们穿越时空,向读者生动展示华夏文明的辉煌历程与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络。
应晨浩麒对历史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青铜文化。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他就养成了写游记、随记的习惯,每到一处旅行,他都会详尽记录当地历史、古称以及文物、遗址等信息。这一习惯不仅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也为他创作《青铜有把钥匙》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应晨浩麒扎实的历史知识还源于平日里对史书的研读。“我平时就喜欢读《史记》《春秋左传》等书籍,目前来说,隋朝之前的历史我都比较了解。”正是这份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使他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青铜世界。
“中华文明是在青铜文明时定型的,我想通过这本书宣扬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应晨浩麒介绍,《青铜有把钥匙》中还蕴含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和个人思考。他希望将自己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以行践知 传播青铜文化
在应晨浩麒的房间里,各式各样的青铜摆件琳琅满目。这些藏品都是他精心搜集而来,每一件都承载着他对青铜文化的热爱。他如数家珍地介绍道:“我家里有70多件青铜摆件,都是我在网上或文创店买来的,每一件我都能讲述其原件的历史背景与故事。”
应晨浩麒拿起一件青铜摆件,介绍说:“别看我的摆件这么小,其实原件的真实长度有1.4米,宽有0.9米。我手中的摆件就是我看完原件后,对它非常感兴趣,于是从网上买来的。”这件青铜摆件的原件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虢季子白盘,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盘内底铸有铭文八行一百一十一字,记载周宣王十二年正月,大臣虢季子白率军对北方强族猃狁作战获胜,斩敌五百人,俘虏五十人,在周庙宣榭向周王行献俘礼,受到周宣王宴飨,并赏赐他乘马、弓矢和大钺,授以征伐蛮方之权。
截至目前,应晨浩麒已经参观了100多座博物馆。从今年暑假开始,他自备讲解器和耳麦,在各个博物馆化身志愿讲解员,锻炼自己的讲解能力。他系统地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功能及历史背景,专业的讲解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聆听。“很多人夸我讲得好,甚至还有人跟着我听了两个多小时。能够宣扬中华文化,我心里也感觉很自豪。”应晨浩麒说。
谈及未来,应晨浩麒充满期待。他计划继续深耕文化创作领域:一方面想以永康学生的独特视角讲述家乡永康成为“世界五金之都”的发展故事;另一方面还希望通过青铜纹饰的变迁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演变,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为探索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