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是2017年买的,当时厂家赠了3年免费更换机油服务,去4S店保养两次后发现,机油虽不要钱,但180元工时费跑不了。后来算下来,自己买机油找店更换也差不多这个价,就再也没去4S店了。今年,家附近开了家全国连锁保养工场店,同样价格能享4S店级服务,这不专程来体验。”市民老李近期给私家车做常规保养时的经历,折射出当下车主消费习惯的转变,更成为汽车后市场(涵盖保养、维修、美容等领域)深度洗牌的生动缩影——越来越多车主养成“手机下单预约保养维修”的新习惯,传统服务模式正被重构。
互联网思维破局竞争
如今汽车销售利润空间已大幅压缩,价格战下,不少4S店为冲销量,将“厂商销售返利”“保险公司返点”折算进车价,靠预支后市场收益补贴前端销售。此前,4S店保养维修业务毛利率一度高达50%~70%,是盈利核心。但随着车主消费观念转变,越来越多人购车后放弃官方售后渠道,转而选择街边修理店。不过,街边店虽价格低于4S店,却常存在配件来源不明、维修师傅手艺不稳定等问题,让车主陷入“4S店贵、小店不放心”的两难,市场急需透明可信的服务方案。
这一需求缺口,为互联网养车品牌提供了破局机会。随着后市场深度洗牌,途虎养车、小拇指等互联网维保品牌在我市各地的布局持续完善。当传统渠道还依赖配件信息差盈利时,这些品牌以“保养、轮胎更换”为突破口,通过与上游厂商直供合作砍掉多层经销商,再以“线上下单+线下合作店安装”的O2O模式快速扩张服务网络。打开手机App可见,一次全合成机油常规保养低至99元,一条合资品牌轮胎仅269元,这样的价格能让车主省下近半箱油钱。高性价比的冲击下,不少传统维修店客户流失严重,车主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传统模式在用户争夺战中逐渐失势。
新旧模式的生存博弈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超4000家4S店退市,终止与汽车厂商的合作,不再销售对应品牌车型及提供售后服务,退市数量较往年翻倍,后市场洗牌趋势进一步加剧。尽管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但市面上仍有大量燃油车,其保养需求庞大且稳定,本应为传统维修店保留市场空间,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开汽车修理厂的吴师傅坦言,近几年生意每况愈下,维修保养业务量也直线下降;2024年起互联网维保品牌加速扩张,又抢走一批客源。“现在车主对价格和服务更敏感了,不仅比换机油、轮胎的价格,还要挑配件品牌,看预约是否便捷、收费是否透明。”吴师傅的感受,道出了传统维修店的普遍困境——在互联网品牌“高性价比+标准化服务”的冲击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传统门店业务持续萎缩。
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养车连锁品牌已形成成熟的服务体系:通过精简、整合上游供应链,覆盖轮胎更换、常规保养、故障维修、汽车美容等全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选择更多元的服务,真正打通触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不过,新模式也有待完善之处。记者注意到,不少互联网品牌会以“低价小保养”作为引流手段,吸引新用户注册,但后续服务价格并不低。例如,注册某连锁品牌后,手机频繁收到换件提醒,而更换空调滤芯、变速箱油等服务的收费,明显高于普通实体店,最终成本仍由消费者承担。
本报记者 方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