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等待81年,女儿第一次“见”到26岁的烈士父亲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爸爸,我终于见到您了!”近日,在浦江县仙华街道十里亭蔡横塘村,81岁的张照权颤抖着双手,从该县新四军研究会志愿者手中接过了父亲张爱平的画像。这一刻,她等待了整整81年。

这位耄耋老人用颤抖的手指一遍遍抚摸着画像上陌生又亲切的面容,泪水潸然而下。画像中的张爱平,是浦江境内抗战牺牲的第一位烈士,26岁就为国捐躯。

“爸爸牺牲时,我才9个月大,根本不知道爸爸长什么样子。”张照权的声音微微颤抖。她从未见过父亲的真实模样,对于父亲的印象,全部来自于母亲一遍又一遍的讲述——高高的个子、英俊的脸庞、笔挺的西装……这些重复了无数次的细节,拼凑起一个至亲的形象,却始终无法填补她记忆中那片真实的空白。父亲,成为她心底一道模糊又疼痛的缺口,一个没有画面、只能依靠言语传递的思念对象。

提及母亲,张照权禁不住哽咽:“当时妈妈26岁,直到76岁去世,其中的辛酸与艰难,只有我们做女儿的才能真正体会。”更令人心碎的是,张爱平牺牲时的惨烈景象,张照权也只能从母亲口中拼凑出来:“爸爸身上被日寇刺了十几刀……这些事情,妈妈不说,我永远不会知道。”

为弥补这份跨越生死的遗憾,浦江县新四军研究会志愿者多方奔走,最终邀请到工笔画画家潘期伟为烈士绘像。得知张爱平的事迹,潘期伟既深受感动,也深感责任重大。“接手画像任务后,我斟酌了很久,起初一直不敢轻易落笔。”潘期伟说。

在创作过程中,潘期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反复构思,绘制多版小稿。他不仅准备了头像、半身像及全身像等多种方案,还主动邀请张照权老人参与审定,力求在形似之外,传递出烈士的精神气质。“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能为烈士造像,意义非凡。能以画笔参与纪念,是我的荣幸。”他感慨道。

一笔一画,不仅是颜料的堆叠,更是一段历史的还原、一份情感的抵达。当这幅凝聚敬意与牵挂的画像终于交到张照权手中时,她颤巍巍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近乎虔诚地抚摸着画像上那张既陌生又无比亲切的容颜。81年的等待,在这一刻,得以圆满。

■ 延伸阅读:

1918年,张爱平出生于浦江县仙华街道蔡横塘村。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撕裂了中华大地的宁静,他毅然舍弃了幸福安逸的生活,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在血雨腥风的岁月,他不顾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危险,将自家用作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在一次营救被捕地下党同志的行动中,虽然营救成功,他却身陷囹圄,幸得岳父力保才脱险。

1944年农历九月,因在险境中屡建奇功,上级组织决定调他到四明山金萧支队。赴任途中,他不幸在浦江落入日寇魔爪,在承受各种酷刑后,英勇就义,年仅26岁。

通讯员 张旎旎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