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1日,上映28天的《南京照相馆》,拿下26.45亿元的票房,拿下2025年暑期档票房冠军与内地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冠军。
在这部聚焦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中,由原岛大地饰演的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成为全片最具讨论热度的角色。
拉开历史的帷幕,我们会发现,这个角色并非完全虚构。在1937年的南京,确有一名日军随军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血腥的“真相”,他就是《大阪每日新闻》的摄影记者佐藤振寿——伊藤秀夫的历史原型。1937年11月,24岁的佐藤振寿来到中国,随日军拍摄,其作品因揭示日军暴行被禁止公开,战后底片成为历史罪证。
翻开历史照片,1937年12月的南京中山陵前,佐藤振寿右手握着德制相机,身材干瘦、戴着眼镜的模样,与银幕上的伊藤秀夫几乎“神重合”。那些成为侵略铁证的照片,大多出自他手: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刊登的“百人斩”竞赛照片,18日刊登的“南京入城式”照片,还有朝香宫鸠彦等在南京故宫机场为日军战死者举办“悼亡会”的照片,每一张都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血泪。
与伊藤秀夫“日军摄影师”的身份不同,佐藤振寿并非正式军人,却以“新闻记者”的名义,成为侵略行为的“记录者”与“传播者”。佐藤振寿的镜头与人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的缩影;而与他相对的,是一群用生命守护真相的勇者——他们的故事,同样与“照片”紧紧相连。
除了电影人物历史原型、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的守护者罗瑾、吴旋,还有国际友人的身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约翰·马吉用摄影机拍下105分钟胶片,记录日军暴行;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牧师乔治·费奇冒着生命危险,将8卷胶片藏在大衣夹层带出南京。1938年4月,这些影像登上美国《生活》杂志,震惊世界;东京审判时,马吉出庭作证,胶片成为关键证据。如今,马吉当年使用的摄影机和部分胶片,已成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传播,从来都是一场“突围战”:从当年中国人冒死保存罪证,到国际友人助力揭露暴行,再到如今我们铭记历史、守护记忆,每一步都凝聚着勇气与坚守。 本报记者 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