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巾帼何曾让须眉? 白发犹怀报国心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5版:抗战胜利80周年 我们的河山       上一篇    下一篇

黄雅云 当聚光灯照亮舞台,几张桌椅构成极简空间,将观众带入隐蔽战线的无声战场。今年4月,聚焦历史传奇女情报员沈安娜的音乐剧《速记员》在上海首演,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 今年100岁的黄雅云抗战时的岗位就是一名女情报员,那些争分夺秒的敲击,对日军电文的监听,就是她的工作日常,在看不到硝烟的情报战场上,一直与日军斗智斗勇。

杨寿兰 “中国这么强大,再也不受外人欺负了。”8月6日,在金华康复医院一间病房里,100岁的抗战老兵杨寿兰回忆起抗战往事,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虽然过去了80多年,每当杨寿兰见到日本的膏药旗,就气得浑身发抖。回首往昔,那些年的斗争与伤痛,历历在目。 杨寿兰17岁入党,是苏北根据地“全家抗日”的模范,是三进三退抢渡黄河、突破天险横渡长江的女英雄。

赵方元 “我们现在强大了,侵略者再也不敢来了!”8月7日下午,东阳市巍山镇巍五小区,101岁老人赵方元在妻子的搀扶下走出房间。阳光铺开在沙发一角,老人端坐,精神矍铄,缓缓讲述80多年前在浙江大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烽火故事。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7月18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坚守在隐蔽战线上的女战士

亲历七七事变 年幼被迫停学

黄雅云是义乌媳妇。1925年5月,黄雅云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小时候名叫蓝秋,家境殷实的她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很快,上海便沦陷了。当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后,上海郊县饱受其侵略战争的洗劫。1937年9月10日《大公报》记述:“金山县属张堰市房,已毁八九,日军驻有二百余人,四乡劫案迭起,死伤亦日有所闻。”

“日军入侵时,我正读小学六年级。因为战火,学校被迫停学。”黄雅云说,她之后的求学路时断时续,直到16岁才读上初中。20岁那年,黄雅云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当时的上海局势混乱,在上海东南中学读书的黄雅云听闻金山县有个国民党部队的游击队,据说投奔他们便可以去后方学习,热爱学习的黄雅云想都没想便与同学一起加入了部队。

“我并不知道要加入的是什么部门,只知道加入后就可以学习。”经过艰苦的培训之后,聪颖的黄雅云学习到了很多电报的相关知识,还熟悉了各种类型的密码符号。

成为情报员 和日军斗智斗勇

后来,黄雅云才知道游击队是为了培养情报员,要和日军打情报战。虽然不用上前方,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开始,黄雅云被分配在司令部专员公署当情报员,主要负责当时电报的接收和发送。黄雅云每天面对的都是不同的数字代码,关于情报的内容、接收方,均不知情。但她内心深知,情报一旦延迟一分钟,前线的战士就多一分危险。为了能清晰安全地把情报发送出去,黄雅云常常要工作到深夜。由于工作能力强,表现突出,黄雅云多次受到表彰。

黄雅云原本申请去后方工作,可被日军封锁线阻挡,大家屡次想突围过去都没有机会,只好再次回到金山。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有别于谍战剧惯常的大起大落和生离死别,黄雅云的情报生涯看上去比较顺利,她没有被捕过,也没有被严刑拷打过。

1945年,在金山的游击队里,情窦初开的黄雅云遇到了来自义乌前店乡前店村(现为福田街道前店村)的王道德。“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但是他的故事,特别是抗战经历深深吸引了我。”据黄雅云回忆,王道德十分英勇善战,哪怕被日军俘虏关了两个多月,都没有屈服。想起当年的故事,黄雅云眼中始终闪着光。

想回趟上海 看曾经战斗的足迹

1949年,新中国成立,黄雅云、王道德结为夫妻,黄雅云跟随丈夫来到义乌。此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相依相伴。

60多年过去,2014年,寻找抗战老兵的消息传来,在黄雅云儿媳妇傅水美的鼓励和帮助下,黄雅云和丈夫递交了资料,双双被认定为抗战老兵。后来,黄雅云儿子和丈夫相继过世,傅水美一直细心照料着黄雅云的生活起居。

“妈妈身体蛮好,就是行动不便,要坐轮椅,耳朵也不太听得见了。”傅水美说,黄雅云喜欢看抗战片,每天都要看一会电视,还写得一手清秀娟丽的字。在采访中,记者将问题写在本子上,黄雅云再慢慢写下来回答,她写道:“我恨日本人,历史不能忘。”

几年前,黄雅云的孙子带她回过一趟上海。今年开始,黄雅云总和傅水美念叨,想再回上海看看。一家人商量,等天气再凉快一些,租一辆大车,全家人陪着老人再回去看看。或许在黄雅云的心里,年轻时那段穿梭于烽火间传递情报的经历,是她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印迹。当年的一份份情报,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更传递出她的坚韧和期待胜利的乐观:“坚持住,黑暗尽头一定有光亮!”

本报记者 蔡文洁/文

张辉/摄

“全家抗日”被传为佳话

在敌后开展斗争,恨透了日本兵

1925年2月7日,杨寿兰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双沟区峰山镇一个贫困农民家里。父亲早逝,妈妈是连大名都没有的童养媳,乡亲们都叫她“杨大娘”,后来才有了一个名字:李德英。她生育8个孩子,存活6个。杨寿兰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哥哥。

1939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军杨寿兰的家乡泗洪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八路军、新四军的到来让乡亲们看到了反抗日本兵的希望。李德英把两个刚成年的儿子,分别送去参军,大哥加入新四军,二哥加入八路军。自己和尚未成年的杨寿兰一起,在家当起地下交通员,协助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斗争,成了苏北敌后根据地闻名的“全家抗日”模范家庭,全家七口人(母亲、两个哥哥、大嫂、弟弟、妹妹及杨寿兰)均参与抗日。

1943年,18岁的杨寿兰受党委派,到苏皖边区泗南县石集区担任妇救会主任,组织妇女种棉花、纺纱、织布,支援游击队,抵抗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的封锁;组织妇女挖野菜、藏粮食、反“扫荡”,组织儿童团、姐妹团站岗、放哨,保卫家乡。

“当时日本兵都在大城市,我们的抗日部队都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战士们只能穿草鞋,即便是草鞋,都不够分,我们就动员妇女们做草鞋,用稻草做草鞋,虽然不是什么好鞋,总比没有鞋穿要好得多。”杨寿兰说,她和妇女们一起,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反“扫荡”运动。

“我们为战士们烧水做饭,还要照顾伤员,给伤员喂饭擦身,洗衣服。”杨寿兰说。由于敌人的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农村,条件很艰苦,点灯没有煤油,烧饭没有水,是常有的事。吃饭连盐都没有,很多时候只能吃野菜和树皮。

照顾伤员时,杨寿兰总是一边忙碌一边流眼泪,由于缺医少药,伤员没打麻药,就做手术取子弹。她亲眼见到一位伤员的腿上被日本兵打了一枪负了伤,他上了手术台,嘴里咬着毛巾,忍着剧痛接受手术,她把毛巾从伤员嘴里取出来时,毛巾已经被咬出一个又一个洞。

杨寿兰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动员当地年轻人参军。由于杨寿兰一家现身说法,她的动员效果特别好,大家踊跃参军。部队奖励她一袋牙膏粉、一支牙刷。

在杨寿兰看来,带领全家抗日的主心骨是母亲李德英。在孩子们心目中,她是一个英雄妈妈。谁都知道,当地下交通员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但李德英无所畏惧,她把重要的情报缝在鞋底,面对敌人搜查时总是沉着冷静。“她的记性也非常好,绝大多数情报她都是用脑子记的。”

家里的男人都上战场抗日去了,家里就只剩下妇女和孩子。有一次,一伙伪军敲开了她家的门。大嫂很机智,与伪军周旋。

“你们家的男人去哪里了?”伪军问。

“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兵荒马乱的,不去打工哪里有饭吃。”大嫂回答。

伪军怀疑,这一家子可能有八路军,或是房子里窝藏八路军,于是拿出机枪,朝着屋里扫射,屋里有孩子,子弹就从孩子头顶上飞过,万幸没打中。

伪军要把大嫂带走审问,幸亏周围邻居纷纷出手相助,伪军这才没得逞。

在抗战那些日子里,日本兵到村烧杀抢掠,见男人要杀,见女人要强奸,杨寿兰恨透了日本兵。有一次,她亲眼所见,一个日本兵在村里追一名抱着孩子的母亲,欲行不轨。母亲跑不动了,她情急之下就把孩子放在地上,自己吸引日本兵的注意力。“她可能想着日本兵能放过孩子,两个人还能活一个。她不知道,日本兵竟然这么没人性,他跑到孩子跟前,一把抓起来,把孩子活活撕成了两半,孩子就只有一岁多,他还没有好好看过这个世界啊!那个母亲看到这一幕崩溃了,她跳河自尽了。”杨寿兰一提起这段往事,就忍不住流眼泪。

“过去的那段中国人惨痛的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千万不要遗忘,现在的和平年代,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杨寿兰说。

亲眼见证“紫石英号事件”

1946年8月,蒋介石发动内战,围剿根据地,敌强我弱。1948年2月,党中央决定抽调根据地一部分地方干部,杨寿兰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9年2月,杨寿兰随军南下,4月21日夜,随解放军胜利渡江。

解放战争时期,在杨寿兰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渡江战役,最难忘的经历是亲眼见证了“紫石英号事件”。“当时,我们看到一艘外国军舰,阻拦我们过江。”

1949年4月20日?,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 渡江战役前夕。我方对所有游弋在长江航道上的外国舰只发出通牒:所有外国军舰一律不得进入我防区内,在长江上的英国“紫石英号”护卫舰却对我方的通牒置若罔闻。

在英国人看来,中国人没有胆量向他们开炮,于是,在这种狂傲自大心理的作祟下,英舰“紫石英号”于当日拂晓大摇大摆地闯入了长江下游的扬州三江营江面,西路军团特种兵纵队炮兵第3团发现后立即开炮警告,但“紫石英号”蛮横地无视我军的军事警告,继续加速逆行,我军6门火炮随即开火,英舰“紫石英号”也开炮还击,经过数分钟的炮轰,“紫石英号”正、副舰长均负重伤,前主炮被击毁,舰体被洞穿,船舵被卡死失去方向控制,慌乱中的“紫石英号”仓促转向南岸却被搁浅在浅滩上,最后,无路可逃的英舰不得不挂起白旗投降,我军随即停止炮击。

此役,英舰“紫石英号”17人阵亡,20人重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当时大家看到这一幕,都很振奋,100多年来中国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腰杆,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杨寿兰感慨道。

铭记抗战历史,珍惜幸福生活

1949年5月,杨寿兰在温州地区任职,在永嘉县任妇联副主任兼法院副院长;1954年4月,她任温州地委妇女联合会办事处副主任。1955年8月,她调任金华地委农村工作部干部科科长、党组成员,1977年3月任地区妇联副主任,主持妇联工作。

1978年9月,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任金华地区妇联副主任的杨寿兰,当选为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1983年11月,杨寿兰离休。

回顾自己的抗战生涯,杨寿兰一直都对党的培养和教育心怀感激,她认为个人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母亲等家人的抗日精神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激励着她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

“希望年轻人铭记抗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年轻人要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为富国强军作出贡献。”杨寿兰对年轻人提出了自己的殷切期望。

本报记者 许健楠/文 张辉/摄

打死一个日本鬼子就是保本

19岁参军保卫浙江

1924年,赵方元出生。14岁,从巍山芝山小学毕业后,年少的赵方元在家乡度过了几年悠然的生活。

“战争越打越紧,谁也无法幸免。”1942年正月,18岁的赵方元来到金华大桥头,加入了浙江保安司令部一团机动第一中队,成为一名机枪兵。

“我们先在大桥头训练,后来转到虎山训练。”赵方元介绍,机枪兵一组三人。“我们中队总共三挺机枪,我们还学习拆解机枪和组装机枪。”

刚到金华时,赵方元写了家书。“我给家里写信时是清明节,我在信尾写了四句。‘我在外乡做异客,今逢清明倍思亲。早知兄弟扫墓去,遍视全家少一人’。”因为有一定的文字素养,他还被领导挑中,短暂地当了会儿部队文书。

从天刚蒙蒙亮激战到中午

1942年5月,日军入侵浙赣地区。训练还没完全结束,部队随即上前线,辗转永康、武义等地设防。随着日军逼近,部队一步步退守到松阳,驻扎在一座山上。

赵方元迎来参军以来第一场战斗。只是年轻的他不会想到,在这场伏击战中,占据地形优势的部队,最终会被狡猾残忍的日军包围。

“守在山顶后,前半夜都没有问题。天刚蒙蒙亮,山脚下有几个戴礼帽的人上来,哨兵一问,对方没有回应,氛围很紧张,我们这边开枪,这几个人就逃走了。”赵方元回忆,估计那几个人是敌方探子,因为不久后,日本鬼子大部队就朝着阵地过来了。双方开火,赵方元从山顶往山脚疯狂射击,直到中午,枪声渐歇。

“我们只管射击,没去数打死了多少日本鬼子。后面,我们的机枪突然卡住了,怎么都打不出去。”赵方元说,武器差距太大,年纪大点的士兵已经意识到自己部队被包围了。“部队长官叫我们后退,飞机俯冲过来扫射、扔炸弹,我的腿也被弹片炸到。当时没啥感觉,经人提醒,才发现受伤了。”赵方元拉起裤脚,弹痕依旧很明显。

“打死一个就是保本,我们抱着这样的想法浴血奋战。没有武器就近身肉搏,这样他们的飞机大炮就发挥不了作用。”在兄弟部队的增援下,张方元所在部队实现突围,但队伍损失惨重,将近70%的战友牺牲。

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

部队回撤后,赵方元辗转来到丽水云和。“听闻部队要改编,我跟部队长官请示了下,回到东阳,以做裁缝为生。”赵方元说,1945年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时,他在省外做裁缝生意。“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振奋。”

“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从小就给我们讲这些故事。那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视若珍宝。”女儿赵黛萍说,这些年常常有记者、志愿者等来看望父亲,老人很开心。7月15日,央视采访团队来到东阳市巍山镇,将镜头对准赵方元。

抗日的烽火已经远去,但这些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不会被时代遗忘。

本报记者 徐健勇/文 张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