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师生传唱本土抗战歌曲《八月十三》
日期:08-14
“八月十三,八月十三,日本兵打到上海滩。开大炮,掼炸弹,杀死同胞千千万……”8月13日下午,东阳市关山路一间钢琴教室内,10余名准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字字铿锵地学唱着诞生于抗战时期的东阳本土歌曲——《八月十三》。这首由时任中共东阳县委宣传部长陈琼创作的歌曲,在80余载后重新焕发生机。
据了解,当年为发动民众抗战,陈琼写下三首战歌:《八月十三》《种子下田会发芽》《拿起枪杆杀敌人》。其中,《八月十三》直指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控诉暴行,更点燃了东阳大地同仇敌忾的抗日烈火。
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敬介绍,1937年12月,日军入侵浙江后,东阳很快成为日军觊觎的目标,不时派飞机轰炸扫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中共东阳地方组织领导东阳人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武装力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让宣传深入人心,陈琼选择以音乐为武器。《种子下田会发芽》以农耕智慧喻含国恨家仇:“仇恨在心扎深根”“点点滴滴记在心”。《拿起枪杆杀敌人》以铿锵的劳动号子“依呀嗨”为战鼓,痛斥“卖国贼汉奸不是人”,揭露日本“抢去了东四省”的贪婪。《八月十三》歌词如号角般嘹亮:“男人女人,大人小人,大家起来拼生命!”“老百姓,全皆兵,打退日本好活命!”1939年农历八月十三,陈琼更巧妙借助当地社姆坑庙会盛事,组织“新三十六行”宣传队沿途高歌,将中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政治主张,以鲜活方式送入万千乡民心间。
如今,在东阳本地青年音乐人金开诚、陈丽红、沈戬等通力合作下,这三首抗战歌曲以钢琴、竹笛伴奏的全新面貌被重新演绎录制。随后又通过新时代东阳马生红色训练营,在8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教学传唱。
训练营大学生宣讲员、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子李芷沁,将满腔热情倾注于一条视频创作。歌曲诞生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陈琼身为宣传部长,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唤醒民众。“我想展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为力求精准,李芷沁反复查阅史志档案,搜寻抗战时期东阳的报纸、画报,乃至中央历史画报中的老歌谱与图片等资料,为《八月十三》配以文字和画面,呈现歌声穿越80余载的力量。
本报记者 黄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