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成长·行走的“三重奏” ●【人物名片】 高铨,出生于2002年,金华市李渔小学语文教师,毕业于衢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假期的清晨是被公鸡的啼叫声唤醒的。 暑期,我回到兰溪老家。厨房里飘着外婆刚蒸好的千层糕的甜香,竹匾里刚掐的南瓜藤嫩尖还带着晨露——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夏日馈赠,构成了我疗愈心灵的充电站。 爷爷把带着露水的黄瓜塞到我手里,粗糙的手指拂过瓜身沾着的泥点。八婺大地孕育的这份踏实与勤勉,正是我站上讲台最需要的底气。 我的暑期从回到兰溪陪伴家人开始。暂别三尺讲台,在这熟悉的林间小道和炊烟袅袅中,我只需做好一个角色——孙女。清晨,我跟着奶奶去埠头看船只悠悠划过兰江;午后,听爷爷讲述村庄变迁的故事。 在满目葱茏的浙中丘陵间,我重新校准了生活的自然节律。这不仅是对亲情的守护,更是对教育初心的溯源——当我一头扎进生活,才能更好地懂得书本上文字的含义。脚下这片土地教给我对待生活的认真,正是我作为“00后”教师最珍贵的精神胎记。 在知了的奏鸣中,我的学习计划在书桌前铺陈开来——抓牢标准,才能走得又远又好。我最常翻阅的是手边蓝封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枕边则放着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圣地亚哥追寻“天命”的旅程常让我掩卷沉思:我的教育天命是什么?书中那句“当你渴望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就像星光照亮我练字的夜晚。当粉笔在黑板格上沙沙游走时,我仿佛听见金字塔的风在说:新学期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故事的“炼金术士”。 八月的期待在行李箱里鼓胀,祖国的大好河山总要亲眼去看看,那不如就跟着课本去旅行。我特意将语文课本放在最上层,翻到《桂林山水》那课,不久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就将在眼前展开。 作为新生代教师,我拒绝做知识的搬运工,更乐意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正如支教教师徐夕然所言:“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我的行囊里装着特殊使命:用镜头捕捉漓江倒影,用心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用文字记录——让地理的峰林溶洞、语文的山水辞赋在未来的课堂上交响共鸣。 想到开学后能用这些鲜活的桂林印记点亮孩子们的眼睛,连行李箱的滚轮声都变得轻快起来。 (高铨)
跟笔“较劲”,与学生同进步 ●【人物名片】 高天悦,出生于2000年,金华市环城小学语文教师,毕业于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假期,我整理书桌时翻出期末休业式的讲稿,师父把一摞田字格本推给我的画面突然清晰起来。当时他用指尖敲着封面说:“三年级升四年级要练硬笔字,你每天写一页,开学我检查。”现在看着自己写废的30多张纸,终于懂了这话的潜台词:想让孩子们乖乖练字,得先让他们看见老师也在跟笔“较劲”。 早上对着晨光练“潮”字,粉笔打滑的样子,像极了班里孩子们说的那句——自由的笔尖有自己的想法,此刻粉笔在我手里倒真像在跳迪斯科。我拍了张“车祸现场”发班级群,配文:“老师的笔今天罢工了,谁能教教我怎么写好?” 10分钟后收到暴雨般的回复。有孩子发来她的练字本,用红笔圈出好多字:“老师你看,我这撇像不像小鸭子的脖子?”后面跟着段语音,奶声奶气地说:“妈妈说多练练就会变乖哦。”最机智的孩子发来一段他爸爸“示范”的视频,西装革履的男人握着铅笔,写出来的三点水像三颗歪钉子,小家伙在旁边笑得直拍桌子:“比我的还丑!” 对着这些可爱的“教学成果”忍俊不禁时,我的手指不小心碰掉了桌角的《硬笔字提升》。这本被师父用红笔圈满批注的旧书,扉页上突然露出一行铅笔小字:2015年教四年级时,练废了57支笔。墨迹已经发浅,忽然想起前两天家长发来的图片,发现平时最调皮的孩子,在练字本第一页画了个举着钢笔的小人,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要和老师一起进步”,那认真的笔触和他平时作业本上的潦草字迹判若两人。 傍晚回家,发现门口多了个信封。是对门张阿姨送来的,她家孙子正是我班上的学生。信封里装着3张练字纸,歪歪扭扭的字里夹着张便签:小宝说要跟老师比赛,每天都问“老师今天写了吗”。最底下那页的“跃”字,撇捺舒展开来,像极了孩子咧开的嘴角。 现在小黑板上已经写满了,田字格本上第一页的“阔”字还在用力过猛,最新写的“缓”字却已经能看出点模样。手机震了震,是师父发来的消息:“把你写的‘四年级’拍来看看,记得让孩子们也晒晒。” 突然觉得这练字作业像座小桥,我在这头,孩子们在那头,我们都握着笔,看着彼此笔下慢慢变出端正的笔画,原来这就是师父说的“同路”啊。 (高天悦)
上一期我们关注了男幼师带领24个“小不点”学“人生第一课”,从暑托班的点滴中窥见“00后”教师的细心;也关注了小学体育老师用运动和学习点燃暑期,从运动感悟和学习心得中看到了“00后”教师的阳光;还关注了小学语文老师“泡在水里和夏天一起成长”的故事,从学习游泳的坚持中感受到“00后”教师的勇气。这一期,我们又迎来两位老师,她们有的在假期里“陪伴、成长、行走”,在动与静之间充电蓄能;有的在与笔“较劲”,和学生一同进步。让我们走进她们的暑期故事吧。
本报记者 王峥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