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警32年深山救回70余名走失者
日期:08-12
在义乌大陈的莽莽群山中,49岁的辅警蒋飞军有一个响亮的绰号“野猪”,这是同事们对于他 32年如一日穿梭山林,成功救回70余名走失老人和被困群众的赞誉。近日,他又一次凭借“看草辨踪”的本领,在深山中寻回一名走失的七旬痴呆老人。
“时间就是生命,尤其是老人独自在深山里,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接到老人走失的报警后,蒋飞军立即投入搜寻,他仔细观察泥地上的细微脚印,通过其深浅、边缘形状判断行走方向和疲惫程度;仔细分辨野草倒伏的特定角度和新鲜程度,推断人员经过的路径和时间;甚至几片被无意翻动或缺失的树叶,在他眼中都是指向目标的关键线索。连续两天,他和同事们昼夜奋战——白天顶着烈日或暴雨在崎岖山林中一寸寸排查,夜晚则紧盯着监控画面直至深夜。
“那两天几乎没合眼,心里就一个念头,得快!”蒋飞军回忆道。凭借着对山形地貌的烂熟于心和对自然痕迹的敏锐解读,经过30多个小时的不懈追踪,他终于在密林深处发现了蜷缩的老人。当疲惫不堪的老人被安全护送下山时,焦急等待的家属喜极而泣。
“我的职责所在便是为人民服务,危难时刻用心坚守工作职责,找到丢失的群众是应尽的义务。”蒋飞军笑着说, 从警32年,他至今已从山中救下70余名被困群众,是深山里的“活地图”。作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他从小就在大陈的山里摸爬滚打,练就了强健的体魄。
“我在山里很少迷路,能够根据泥土的痕迹、断枝的方向辨别出路径,自从在山下救下的被困群众越来越多,就开启了救援之路。”工作之余,蒋飞军从未松懈,坚持爬山锻炼,绝佳的身体素质和洞察力,让他总能解救群众于危难之中,因为知道最野的山路,蒋飞军才有了一个“野猪”的外号,在同事看来,这是勇气和力量的象征。
众多救援经历中,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 2024年夏天,辖区一名孩童走丢,救援队伍在附近山林寻找,“搜寻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面对着急的家属,我仔细研判地形,从山中延伸的溪流猜测,水往低处流,人有时会下意识沿水源走。”他果断带领队伍顺流而下,最终在相连的另一座山交界处,成功寻获了惊慌失措的孩子。“找到孩子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值了。”事后,感激涕零的家属特意送来锦旗,这份认可让他深感职业的崇高。
如今,蒋飞军积极学习并运用警用无人机参与搜救任务。“无人机视野开阔,能快速覆盖大片区域,特别是人力难及的危险地带。”他介绍,传统的地面追踪经验结合空中侦察技术,大大提升了搜索效率和定位精度,“这让我们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能力更强了。”
本报记者 张丹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