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雪糕、冷饮等消暑利器走红。继去年爆火后,冰杯再次成为今夏消费焦点。近日,某大型会员商店上架的某品牌“纯透食用冰”2千克售价22.8元引发广泛讨论。与此同时,便利店、超市冷柜中,售价3~4元的各式冰杯占据显眼位置,甚至频频“售罄”。小小冰杯,价格甚至超过饮料,其火爆背后,折射出夏日消费的新图景。
一杯卖3~4元 “冰杯+”成新趋势
昨天上午,记者走访市区万达广场一家连锁便利店看到,冰柜里摆放着四五种冰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纯净水冰杯,即配料表里只有水;另一种是带味冰杯,包括咖啡冰杯、水果冰杯等。其中160g装的食用冰杯标价3.5元,菠萝、柠檬等口味的水果冰杯售价稍高一点,为4.5元。比较贵的是冰球,净含量165g ,一颗要卖近8元。店员向记者透露,入夏后冰杯销量和温度一样一路上升,“天气热的话,每天能卖出去近50杯,线上外卖订单也不少,很多顾客还会顺便买其他饮品现场DIY。”
便利店之外,茶饮店也成为了“新玩家”,“平价冰杯”同样备受热捧。记者搜索小程序发现,蜜雪冰城660ml“雪王冰杯”仅售1元,古茗的“一杯冰水”也卖1元且可备注“只要冰”。但部分门店冰杯显示“已售罄”,有奶茶店员坦言,夏天的冰“实在不够用”。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品类连续两年消费增长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耗达48杯,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然而,消费者对冰杯的溢价普遍感到困惑:普通冰杯配料只有纯净水,一杯却要3—4元,价格通常是同重量饮用水的1-3倍,何以冻成冰后价格翻倍?这一疑问也让“高价冰杯”话题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事实上,在万物皆可“冰杯+”的概念下,冰杯的定位已悄然转变。它不再仅仅对标普通软饮,而是瞄准了咖啡店、奶茶店甚至小酒馆里的商品。冰杯即开即食的百搭性,催生了“冰+”风潮。社交平台上,“便利店自制调饮”“夏日自制冰杯”攻略层出不穷:一瓶小容量洋酒搭配果味饮料、茶饮或碳酸饮料,倒入冰杯,几步即成一杯自制“小甜酒”。记者线下走访时也发现,有便利店推出DIY调酒套装,预配好所需产品打包出售,并提供“搭配指南”。
“冰杯加上各种饮料,未必比直接买冰饮便宜。”咖啡爱好者小岑坦言,她常在家自制拿铁,每隔两三天就要去楼下买几个冰杯。她给记者算了算,一杯调饮,冰杯价格最低在三四元,再叠加一种或多种饮料、乳品或酒饮,成本最起码在10元。而使用优惠券,想要喝一杯现制饮品,很多时候还不到10元。“自己制冰不一定节约成本,感觉也不一样。”小岑说,外购的食用冰更透亮、气泡少、降温快,放入饮品后融化速度明显慢于自制冰块。更重要的是,它能解决即刻需求,这是自制冰块无法替代的消费场景。
透明冰块不便宜
工艺、包材、冷链是“硬门槛”
面对“家里冻冰几乎不要钱,工厂冰杯凭啥卖好几元”的普遍疑问,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在媒体报道中解释:“冰本身不贵,贵的是运费、人工费、渠道费等开销。”一个冰杯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经历多级经销分销,终端价格自然不低。
记者咨询了浦江一家制冰厂负责人王先生。对方告诉记者,常见的家庭制冰方式,是把水倒入冰盘或冰格中,放入冷冻室中冻结,等待几个小时直到水完全冻结成冰。但这样制作出来的冰块,质感酥脆,容易融化,且易吸附异味。“冰块的受冷原理导致外壳先冻,中间可能空心,气泡难以排出。”专业的工业制冰就不同了,需先用专业设备净化自来水,损耗较大,约4吨水出1吨冰。而制作透明、融化慢的冰块,则需“超低速缓冻工艺”排出空气,产能低于普通速冻冰。此外,包材和运输成本是大头。“杯子要在零下18℃长期冷冻运输,还要确保能倒入热饮,必须用特殊抗冻又耐高温的食品级塑料。”王先生透露,这类包材本身成本高于PET瓶,叠加全程冷链运输,进一步推升成本。相比之下,袋装冰的材料成本会略低。
随着高温持续,消费者对冰块的需求激增,冰杯赛道竞争日趋激烈。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茶饮店的“一元冰杯”,部分品牌正寻求差异化突围:某买菜App上线独家玫瑰冰杯和玫瑰咖啡冰杯;有的品牌则主打创新,推出柠檬、草莓等多种倒入水即成果味饮品的果味冰杯,还走精致路线,推出月球冰、情侣冰杯等特色形状,适配不同饮品场景。随着生产工艺优化、成本逐步降低,冰杯有望从“夏日限定”走向全年可得的日常消费品,成为更多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何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