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洪显林
每一位抗战战士的经历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每一件抗战历史文物都是我们这个国家永存不死的记忆。日前,浦江县白马镇柳宅村村民柳国营携带一件家传至宝——一只他爷爷柳锡法当年从日寇手中缴获的军用饭盒,亲手交给浦江县档案馆党组成员孙宇彤,托付档案馆把他们柳家传承下来的这只抗战饭盒保存起来。因为这只饭盒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容器,而是浸透了血泪的家国记忆,是日本侵略者罪行的铁证,更是中华儿女誓死抗争、气壮山河的象征。
山河破碎处 匹夫奋起时
1905年10月29日,柳锡法出生在白马镇柳宅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长大后,柳锡法成了一名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生的长工。日寇的铁蹄踏碎山河,烧杀抢掠的暴行日日传来,仇恨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1938年初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怒吼响彻云霄。国难当头,匹夫何辞?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地主家长工,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抗日队伍,辞别泪眼婆娑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将家国大义扛在肩头,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柳锡法所在的部队,在江西的崇山峻岭间与凶残日寇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杀。南昌会战的硝烟未散,上高会战的烽火又起,万家岭大捷的欢呼声里,浸透了无数战友的鲜血。战斗残酷到极致,身材矮小的柳锡法,却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在一次惨烈的血战后,硝烟弥漫的焦土上,他从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士兵身上,拾起了这只沾满血迹的铝制饭盒。那一刻,缴获敌人“战利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此,这只饭盒成了柳锡法最珍贵的“勋章”,与他形影不离。
未捷身先死 遗物托山河
1941年深秋,寒霜初降。怀揣“驱逐日寇、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柳锡法正欲在战场上多杀几个敌人、早日把日寇赶出国门。然而,连年累月的征战和恶劣的战场环境,早已透支了他的身躯。在一次奔赴前线阻击日寇的急行军途中,他突然倒下了,高烧如同烈焰般吞噬着他最后的生命力。弥留之际,气息微弱的他,紧紧抓住同乡战友——浦江白马镇祝宅村人的手,目光紧紧地凝望着那只饭盒:“兄弟……若你将来能活着回去……把它……带回家乡……告诉后人……记住这血海深仇!记住……这国仇家恨!”话还没说完,柳锡法带着无尽的遗憾溘然长逝,战友们含泪把他的遗体埋在江西一座名叫“小山”的荒岭上。
薪火永相传 丹心照汗青
1945年,抗战胜利的号角终于吹响。那位幸存的祝宅村同乡,历经千难万险,带着柳锡法的遗言和那只沉甸甸的饭盒,回到了浦江老家。他将柳锡法在战场上如何英勇杀敌、如何不幸病逝的点点滴滴,泣血相告于柳国营的奶奶、父亲和亲戚。
柳锡法的儿子柳文林,从小便将这凝聚着父亲热血与生命的饭盒,视若比生命更重的珍宝。他用最柔软的红布层层包裹,将它深藏于箱底的隐蔽处。成年后的柳文林,踏着父亲的足迹,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在异国他乡的枪林弹雨里,他同样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柳文林生前总是说,父亲的精神,如同那只深藏的饭盒,无声地支撑着他。
岁月更迭,曾有人慕名而来,开出高价欲收购这抗战遗物。面对诱惑,柳文林目光如炬,每次他都斩钉截铁地拒绝。2025年春寒料峭,病榻上的柳文林郑重地将饭盒交到儿子柳国营手中。枯瘦的手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千钧嘱托凝于一句:“国耻……莫忘……传下去……世世代代!”这遗言,如重锤,敲在柳国营的心坎上。
无言证沧桑 砥砺启新程
这只历经八十载沧桑的军用饭盒,属于铝质,银白微黯。长约16.5厘米,宽约10厘米,高约14厘米。两端铸有提耳,一根粗壮的铜丝横贯其间,虽有点锈迹,仍见坚韧。盒盖呈“月牙”形,开合处留有岁月磨损的痕迹。盒体上,几处深深的凹痕和刮擦,无声诉说着战场的惨烈与岁月的磨砺。
每当说起这只饭盒的故事,柳国营想起未曾谋面的爷爷,总会热泪盈眶:“我的爷爷柳锡法,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中的一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不屈的脊梁。这只饭盒是日寇侵华的如山铁证,是一个普通中国士兵用生命和勇气夺回的尊严,它激励后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珍爱和平!”
看着这件来之不易的抗战实物,浦江县档案馆馆长钟旭妙动情地说:“浦江抗战勇士柳锡法当年在战场上从日军手中缴获的这只军用饭盒,让我们震撼,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加强抗战文物的保护利用、弘扬抗战文化、赓续抗战精神,我们文博工作者责任在肩;把抗战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