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时不到,市区人民广场附近一家“称重式”快餐店里,已经开始陆续上客了。客人到店像走进自助餐厅一样,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菜品,吃多少打多少,荤素都是2.88元/两,人均消费20~30元就可以吃到多种菜品。去年以来这样的“称重式”快餐开始流行,市区还有商家开出连锁店抢占市场。
荤素同价 把选择权交给顾客
记者在现场看到,商家提供油焖大虾、糖醋排骨、红烧带鱼、西兰花、豆芽等十几种自选菜品,其中70%是荤菜,30%为素菜。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食量挑选菜品,称重结账。正在吃饭的顾客贺先生告诉记者:“我在这吃了好几次,后台厨房是明厨,看上去比叫外卖放心。”
一份明虾和一份酸辣土豆丝卖同样的价格,记者不禁好奇,荤素同价是否会有顾客全点荤菜。快餐店业主告诉记者:“有这样的顾客但不多,甚至还有选择素菜居多的女性顾客。不管是自助式选餐,还是称重现炒,我们把选择权交到顾客手里。”在附近某商场上班的曾女士说:“我很喜欢这种自选称重、现切现炒的自助模式,想吃什么,分量多少都可以自助选择。”
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除了“称重式”快餐店数量开始增加,自选称重模式也在麻辣烫、海鲜大排档等餐饮业态中开始出现。市区江南一家海鲜大排档,采用的也是自选称重模式,商家宣称要让海鲜消费更透明。
自助消费考验供应链把控能力
据了解,在自助称重模式下“光盘”成为常态。由于是按重量计价,顾客在夹菜时会下意识控制分量,担心多拿会多花钱。市民张先生说:“我是用体验券消费的,觉得称重模式挺好的,首先吃多少称多少基本没有浪费,可选性也很多,一顿饭你可以任选多种菜。不过如果是按菜单挂牌价计算,我这一餐可能需要40多元,毕竟便宜和质量不可能皆得。”他觉得自选称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的健康营养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自选称重”作为中式快餐行业的一个新模式,能否进一步复制推广还需观察。对于餐厅经营者来说,要降低由顾客选择造成的食材损耗,就要严格控制食材品质和菜品品相,这对商家供应链把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业内人士提醒,无论是自选称重的快餐售卖,还是酒店外摆的现场销售,经营者都必须精于计算成本结构,优化产品线、打磨营销策略,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方令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