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市公安局治安大队中队长朱凌涛办公室的柜子里,整齐码放着一摞厚厚的工作笔记。翻阅这些页角泛黄、字迹密密麻麻的本子,仿佛打开了朱凌涛14年从警生涯的记忆匣子。从物证鉴定室到基层派出所,再到治安大队,岗位在变,但笔记里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对群众“事事有回应”的朴素承诺以及扎根基层、实干为民的执着。
笔记透“细”:放大镜下的见微知著
2011年10月,朱凌涛的警察生涯从物证鉴定开始。在这个“幕后”的技术岗位,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颗“群众事无小事”的心。放大镜下的方寸之地,是他守护公平正义的起点,也塑造了他严谨入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工作风格。
技术服务于民,不分案件大小。2014年2月,某副食品市场一店主手机被盗,内存重要信息。面对店主的焦急求助,朱凌涛展现了物证勘查的扎实功底。他细致勘查现场,不遗漏任何线索,经过仔细比对、排除,成功锁定嫌疑人并追回手机。
朱凌涛常说:“案子再小,对老百姓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我们多做一点,他们的安全感就多一点。”正是这份对民情冷暖的体察和手上的“硬功夫”,让他在2014年、2015年连续获评“金华市公安机关十大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标兵”。这段经历沉淀在笔记里的不仅是勘查结果,更是那份于细微处见真章、对群众诉求高度负责的“匠心”。
笔记见“实”:街头巷尾的为民脚步
2018年,朱凌涛的职业生涯迎来转折——从物证鉴定室调岗至基层派出所。从幕后技术支撑到面对纷繁复杂的治安管理、纠纷调解,这个“跨界”充满挑战。
朱凌涛坦言第一次独立办案手忙脚乱。“当时师傅出差了,我经验不足,在次要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走了弯路。”这次经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成了他学习的动力。他沉下心复盘,追着经验丰富的老民警请教,啃法律法规,钻研办案技巧。凭着这股踏实劲,不到3个月,他完成了从技术员到合格治安民警的转变。他的笔记里开始大量记录接处警情、调解纠纷的经过和心得,延续着物证勘查时的细致和对问题根源的探究。
岗位在变,为民解忧的心不变。2022年3月,一名外地商户遭遇货款诈骗,因证据不足追款困难。朱凌涛没有因为线索少就放弃,反而将物证勘查中培养的耐心和条理性用在了电子证据分析上,在茫茫信息里一点点“捞针”,辗转多地取证,最终成功抓捕嫌疑人并追回全部损失。商户专程从外地送来锦旗致谢:“感谢你们的坚持!”而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是对他“跨界”为民最温暖的肯定。
笔记显“深”:治理前沿的洞察求解
2023年3月担任治安大队中队长后,朱凌涛肩上的担子更重,常需直面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法理情交织的复杂局面。今年初,某市场发生突发事件,朱凌涛带队火速赶到,耐心倾听各方诉求,用平实语言释法说理,经过两个多小时沟通,有效缓解了现场紧张气氛,为后续妥善处置奠定了基础。他的笔记里,这类复杂事件的处置过程和分析反思占据了重要篇幅。
经历一次次复杂事件的磨砺,朱凌涛想得更深更远:预防胜于处置,机制完善强于个案解决。他积极推动工作向源头延伸、向规范化迈进:参与局内治理专班,探索运用“大数据+网格化”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组织队员复盘案例,提升执法能力;主动联合检、法、人社等部门,完善信息共享与协同处置机制。此时的笔记,更多记录着他对系统性、源头性治理问题的洞察与求解。
“平安建设是细水长流的工作。”朱凌涛总结道,“既要依法果断处置眼前事,更要着眼长远,扎紧制度篱笆,提升治理效能,这才是守护一方和谐稳定的根本。”从警14年,柜中的那摞承载着不同阶段思考与沉淀的笔记本日益增厚,里面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位人民警察用责任与担当守护平安的朴素践行。而下一本笔记,正在书写…… 通讯员 楼瑜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