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高温下,当一回采莲工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03版: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伴随着徐徐夏风,又到了采莲的季节。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采莲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般的诗情画意。然而,当记者真正走进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的十里荷花园,在炎炎烈日下跟随采莲工韩淑英体验了一回,才深刻体会到,这份浪漫背后满是汗水浸透的辛劳。

深一脚浅一脚,在泥地里寻路

600亩荷塘碧波荡漾,荷叶亭亭如盖,粉白的花朵点缀其间,美不胜收。63岁的韩淑英笑容和蔼,递给我一件长袖工作服、一顶大草帽、一条防水裤和一把镰刀。“下塘前必须‘全副武装’,不然晒脱皮、被划伤是常事。”她叮嘱道。

站在荷塘边看,成片的荷叶穿过水面,亭亭玉立,巨大的叶子像撑开的绿伞,让人看着心旷神怡。但当我走入荷塘,又是另一番感受。看着不深的池水,一下子就淹过了膝盖。我的脚踩进淤泥里,只觉得又深又软,好像底下有无数双手在往下拉拽,每走一步都深陷其中。“这不会像沼泽一样,越使劲就越往下陷吧?”我心里紧张得直打鼓。不敢长时间停留,我用力地把脚拔出来,费劲地往前迈。几次下来,我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些门道,想加快速度,脚下淤泥却猛地将脚裹住,一个没站稳,身体直晃悠,差点就栽倒在水里。我双手舞动着,竭力想稳住身形,旁边的荷叶都被我打得噼啪作响。

正当我在泥里狼狈地挣扎着试图保持平衡时,一个利落的身影“嗖”地从旁边过去了——韩淑英在密密麻麻的荷叶间穿行,如履平地般,一眨眼就走到了前头。我正惊叹于她那流利的动作时,只见她眼睛往旁边一扫,飞快地锁定了目标,手起镰落,“嚓”一声,一个莲蓬就被干净利落地割了下来。“喏,这是嫩莲蓬。”她把一个翠绿饱满的莲蓬递给我看,“颜色嫩绿,莲子还没那么鼓出来,捏着坚实饱满。”接着她又指着一个棕褐色的莲蓬说:“那个是老的,莲子凸得明显,颜色也深多了。”

跟着韩淑英采了些莲蓬,我转战另一片荷塘去摘荷花。塘里的荷叶长得太密了,高大得像一堵墙,硕大的伞盖不仅挡视线,更像一个个绿色“卫兵”拦着路。我笨手笨脚地想拨开两边的叶子,又怕动作太大碰坏旁边正在生长的莲蓬,一时进退两难。这时,韩淑英又展示了她灵巧的身手——只见她轻巧地绕开障碍,镰刀精准地挥动,拦路荷叶迅速向两侧倒去,几下就清出了一条道。镰刀在她手里翻飞,旁边的莲蓬和荷花竟一点都没伤着。

后来,十里荷花园负责人胡爱机向我们解释道:这全靠采莲工们日复一日地工作时踩出来的“莲道”。“园子里有二三十个采莲工,五人一组负责一片荷田。他们每天都按固定路线采,时间长了,就踩出了自己的‘专属道’。踩着前人留下的脚印走,当然比直接踩进没踏实的淤泥里稳当省力多了,这就是经验。”胡爱机说。

汗水浇灌出一条致富路

工作间隙,我和韩淑英聊起了天。据她介绍,为了避开最毒的日头,她们通常清晨6点就下塘,中午休息会,下午3点后再开工。此刻正是下午2点,荷塘像个蒸笼,又闷又热,没一会,我的衣服就湿透了,紧贴在身上。

“一天下来,脸晒得通红,脖子、肩膀都发酸,眼睛也常常被汗水浸得火辣辣的。”韩淑英抹了把脸上的汗说。她们按天计酬,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左右,下雨也得来。“早上的莲子新鲜,太阳也小,早做完,早收工。莲子不等人,不及时采就老了,不好剥了。”她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手腕上清晰可见一道道被荷叶硬梗划伤的旧疤痕,“穿得再严实,也难免会被划到。虽然辛苦,但能在家门口务工,我们很知足了。”对于采莲工来说,一天要往返荷塘与田埂几十趟,一人每天要采摘300斤左右,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

等走出荷塘,我早就浑身大汗、脚步沉重,露在外面的皮肤也被蚊虫咬得又痒又疼。回头望向荷塘深处,戴着斗笠、穿着长衣长裤和工作服的韩淑英,身影已经完全淹没在碧绿的荷叶丛中了。

“莲子成熟这段时间,除非下暴雨,采莲工每天都得下塘。”胡爱机感叹道,“特别是这种大热天,钻进密不透风的荷叶堆里,还得背着几十斤重的背篓采莲,那份辛苦,想想就知道。”

据了解,从播种、除草、采荷叶,到莲子成熟时集中采收莲蓬与荷花,样样都得靠采莲工手工劳作。十里荷花园的采莲工大多是本地村民,这手艺代代相传。“我们都说这些采莲工,自打会走路起就能自己剥莲子了。”胡爱机打趣道,几十年来在泥塘里穿梭,分辨莲蓬老嫩,他们已经把经验练成了本能,一切都清楚地印在了心里。

采摘下来的新鲜荷花、莲蓬,经过修剪、打包,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市场。在荷花园深处的“共富工坊”里,我看到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熟练地剥离莲子、分拣莲蓬、取出莲心、打包鲜莲蓬和鲜切花。胡爱机介绍,这里有诀窍:“嫩莲蓬直接当鲜食莲子卖,又甜又脆,是我们的特色;老莲蓬则通过剥壳取出莲子,去壳去膜通芯烘干,做成干莲子。不少村民农闲时就来这里帮忙打包发货,贴补家用。还有些人自己种起了水果莲,一天能挣百来块。”

不起眼的小莲蓬,如今已成为柳城畲族镇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围绕着它,更形成了赏荷花、采莲蓬、体验荷文化的农旅融合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活力。

记者手记

肥沃的水田里淤泥较深,采莲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宽大的荷叶丛里,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常常惊艳于满池荷花的亭亭玉立,却容易忽略烈日下那一个个汗透衣衫、默默耕耘的身影。这份看似寻常的劳作,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其中艰辛。

致富,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是劳动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在泥泞中踩出了生活的轨迹,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无声地书写着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诗行。

本报记者 张丹楠 实习生 汪哲宇/文

俞佳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