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如何面对青春期情感萌动 家长和孩子都要上好这一课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07版:6138热线       上一篇    下一篇

“儿子现在上高中,他喜欢一个女生,但被拒绝了。他的情绪受到挺大影响,晚上睡不好觉,成绩也明显下滑。”上个月,市民王欣(化名)连续两个周末来到6138热线接待室,第一次是单独来的,第二次是带着儿子一起来的。她说,自己得知这件事之后,就跟儿子沟通过,希望他好好收心,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可是儿子听不进去,依然忍不住去找这个女生。对方根本不理他,对他的行为很反感。王欣担心儿子的状态,又不知该怎么做才有用,于是前来咨询。

间接地帮孩子,效果会更好

6138热线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八月”聆听了王欣和孩子的讲述之后,发现王欣的焦虑程度很高,求助欲望强烈,而孩子觉得问题并没那么严重,自己可以处理。双方站在各自的角度,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此时家长直接给建议,很容易被孩子“屏蔽”。其实,家长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恋爱观教育、性教育。在这个前提下,不妨对孩子多几分信任,试着放手,允许孩子自主处理相关问题,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针对孩子有心仪女生这件事,王欣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异性很正常。”虽然她表现得通情达理,其实内心还是非常介意的。她的真实态度是谴责、反对、制止,这样会让孩子产生羞耻感。“八月”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处于有点懂又不太懂的状态,家长需要通过朋友式的交流,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身体发育、心理变化以及性方面的问题。

对男生来说,由爸爸出面沟通更合适。问问“对方哪些方面吸引你”,可以识别孩子向往的东西;分析“对方为什么拒绝你”,可以让孩子看见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讨论如何与异性交往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以尽量避免受伤……总之,家长应该贴近、共情,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类似案例不少,背后有原因

在做个案咨询时,6138热线志愿者林秀萍也碰到过一些类似案例。一位妈妈说,孩子才上初中,就有了早恋的苗头,比如开始注重穿衣打扮,经常拿着手机跟异性同学联系,有时很开心,有时情绪低落。她如临大敌,很想插手,又怕适得其反。

“家长口中的‘早恋’,很多时候只是孩子对异性产生了朦胧的好感,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林秀萍说,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是自我意识增强和好奇心驱动。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变得敏感,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异,对异性好奇,逐渐产生好感之后,就想接近对方。

此外,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谈心;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却不关注其身心发展情况,导致孩子的心里话只能找同龄人倾吐。此时异性之间的交流往往容易产生共鸣,时间一长就可能转化成早恋。从众心理以及电视剧、电影、小说等外界信息的影响,也可能成为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催化剂。

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处理情感问题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面对冲突和挫折时,容易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情绪波动大,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更担心的是,万一孩子因为好奇而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然而真正面对孩子的时候,家长又感觉不知所措,或者管了也没用。

该做和不该做,家长要清楚

当孩子有了喜欢的异性,家长应该怎么做?林秀萍给出以下建议:首先保持冷静,不要过度反应,或者简单否定孩子的情感、严厉禁止。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学习状态和日常行为,判断这段关系是否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

?创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比如在散步、闲聊时切入话题,避免严肃“审问”。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多倾听,少指责,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家长还可以适当分享自己青春期时的类似经历,拉近亲子关系,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跟家长聊自己的事情,说出真实想法。引导孩子思考,明确交往原则和底线,比如建立边界感、保护身体隐私、不耽误学业、不尝试出格行为等,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危害。

关注孩子的深层需求,是否因家庭关爱不足、学业压力大而寻求情感寄托??加强亲子互动?,多夸赞、多肯定,同时通过家庭活动、共同兴趣填补情感空缺,减少孩子对青春期情感的过度依赖。??如果孩子成绩下滑?,帮助制订时间管理计划,而非归咎于“早恋”。

而且孩子对异性的喜欢,多半是把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比如孩子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异性,本质上是因为自己想变优秀。明白这一点,家长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将对方当成榜样,分析其优秀之处,利用“喜欢”的能量,让孩子变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到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偷看日记、手机,因为信任是沟通的基础。?避免公开批评?,不要当众谈论或嘲笑孩子的感情。

“家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这件事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情感、平衡关系与责任,最终形成健康的婚恋观。”林秀萍说,多数青春期情感会自然淡化,过度干预反而可能强化孩子的执着。因此,家长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分清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当好孩子的后盾,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