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江县浦南街道平一村,张海文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1969年出生的物流配送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孝老爱亲、热心助邻,成为大家眼中当之无愧的“身边榜样”。
走进张海文老父亲的家,总能看到动人的一幕:张海文坐在小板凳上,身子微微前倾,用小勺给老父亲喂食。因老父亲瘫痪后吞咽功能受限,张海文便每日琢磨着变换流食花样——小米粥里掺上打碎的蔬菜碎,豆浆里加些磨细的坚果粉,既保证营养均衡,又方便老人进食。喂完吃的,他转身端来一盆温水,先用手背试了试水温,再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双脚放入盆中。蹲在床边的他,手指轻柔地穿梭在父亲的脚趾缝间,连脚背上的褶皱都擦拭得干干净净。擦干脚后,他拿出一把小巧的指甲刀,借着窗边的光线,一点点修剪父亲蜷曲的指甲,生怕不慎弄疼父亲。
这般细致入微的照料,始于2022年春天。当时,84岁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术后瘫痪在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爸养我小,我就得养他老,再难也得扛住。”张海文当即与妻子商定了“24小时轮值方案”:白天他外出跑物流,妻子在家照料;晚上他下班回家,便接过护理重担,从喂饭、喂药到铺床、擦身,事事亲力亲为。
“父亲老了,我坚持每天早上帮他穿好衣服,把饭和药喂他吃下。中午我要上班,就由妻子来照顾。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备好晚饭,帮他安顿好。”张海文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透着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这份对亲人的赤诚,同样延伸到了乡邻之间。在平一村,张海文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村里的老人谁家有难处,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帮独居老人打扫积灰的院落、替行动不便的长辈采购日用品、农忙时帮缺乏劳力的家庭抢收庄稼……这些事他做了几十年,从不计较得失。更难得的是,他深知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扶,还有精神陪伴——闲时总会挨家串门,给老人们讲些外面的新鲜事,听他们念叨过去的故事,让孤寂的日子多了几分暖意。
村干部郑娟娟说:“海文哥平时对周边邻里很照顾,特别是对前不久去世的张大爷,他真的像对待父亲一样关心照料。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第一时间帮忙;因为张大爷是孤寡老人,他还特别留意老人的心情,常陪老人聊天,讲些外面的新鲜事,特别用心。”
多年来,张海文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从小就懂得孝顺长辈。
通讯员 陈有林 罗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