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俏
37岁的王俊(化名)一直觉得父母偏心。小时候,鸡腿、新鞋永远先给读书好的弟弟,而他的努力总被忽略。成年后,他默默扛起家庭责任,提议为父母买房却遭“图谋家产”的质疑,连孙辈也逃不过区别对待。当父母终于转变态度,那个曾拼命讨好的他,还会敞开心扉吗?
从小到大的差别
在我的记忆里,弟弟王杰(化名)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比我会读书,各类竞赛拿奖不断,爸妈一提起他,脸上总会露出骄傲的笑容。
家里的好东西好像天生就该归弟弟。吃饭时妈妈总会把鸡腿夹给弟弟,说他正在长身体需要补营养。见我也想吃,就对我说:“你是哥哥,得让着弟弟。”过年买新鞋,弟弟总能穿上崭新的款式,我大多时候穿的是表哥剩下的。
其实我也很努力学习,每天晚上看书到9点多,可成绩始终比不上弟弟。有次期中考试我进步了十名,拿着成绩单回家想让爸妈夸夸,爸爸扫了一眼只说“还行”,接着就提起弟弟又是全班第一。我默默把成绩单塞进书包,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后来弟弟考到国外读书,村里人提起我们兄弟俩,总是先夸弟弟有出息,再转头拍拍我的肩:“王俊也不错,踏实。”
“踏实”这两个字贯穿了我近20年人生。从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我就回金华找了家企业工作,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找的媳妇虽然不是本地的,但人很善良,结婚、生娃、买房几件人生大事她都毫无怨言和我一起扛了下来,没怎么寻求父母的帮助。
生大宝那年,我工作的企业发展势头正好,我实在忙不过来,这才开口让爸妈来帮忙带孩子。他们住进来后,家里的开销我都主动承担。母亲有高血压,我每月雷打不动买进口降压药;父亲爱喝黄酒,我就托人从绍兴捎来花雕;就连他们换季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和媳妇逛街时挑好的。
可这些似乎都换不来他们真正的笑脸。虽然没有苛责,但他们不会像对王杰那样,发自内心地牵挂我工作累不累,真心地想为我承担点什么。媳妇私下也跟我念叨过爸妈偏心。我叹着气说他们就是觉得弟弟有出息,在国外不容易,让她多担待点。其实我心里清楚媳妇说得对,可他们是我爸妈,我能怎么办呢。
不被理解的心意
去年二宝出生后,家里彻底忙成了一锅粥,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房子的空间越发不够用了。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考虑了很久后跟媳妇商量,想让爸妈把老家房子卖了,在我们小区附近买个小套,大家互相有个照应,住得也舒服。“房产证写爸妈的名字,差的钱我来贷款,将来爸妈那部分我和王杰平分。”
周末吃饭时我把想法跟爸妈说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二老同意,王杰那边我去说。可没等说完爸爸就发了火,说我惦记他们的家产。我急忙解释是为了他们住着方便舒适,而且城里医疗资源好,房产证还是写他们名字。爸爸听不进去,说老家房子是爷爷传下来的根,不能卖,还说弟弟在国外不容易,让我多让着点。媳妇忍不住替我辩解了一句,被爸爸怼了回去。
那天的饭吃得特别压抑,谁都没怎么动筷子。晚上媳妇红着眼圈说:“在他们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无言以对,心里也是又凉又堵,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没过几个月,弟媳在国外生了孩子,妈妈当天就打电话说要去帮忙带孙子,让我这边自己克服。我说二宝还小我们夫妻俩实在忙不过来,妈妈却觉得我媳妇的产假还有几个月,弟弟那边请保姆太贵自己必须去。
媳妇知道后气得不行,丈母娘都打电话来说我爸妈不能这么偏心。我只能低声说以后家里的事我自己多承担些。之后我帮爸妈办好了出国手续,送他们去机场时,爸爸拍着我肩膀让我照顾好家里,我点点头看着他们进安检,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难以焐热的心
结果爸妈到国外后日子也不好过,妈妈在电话里和我诉苦,说时差倒不过来、语言不通出门难,弟弟忙得只有周末能带他们去超市。我一边劝他们放宽心,心里却忍不住期盼他们经历这些后,能把眼光和关爱转向身边这个儿子。
今年3月爸妈回国了,我去机场接他们时见他们瘦了一圈,头发又白了不少。妈妈叹着气说还是国内好。我还以为爸妈已经转变了态度,可没过多久就发现一切还是老样子,最让我难过的是他们好像把这种区别对待延续到了孙辈身上。
上个月弟弟说要带妻儿回国探亲,爸妈立刻来了精神,买了很多玩具衣服。大宝看见这些礼物天真地问:“爷爷,那我的礼物呢?”爷爷想也不想就回答:“你没有哦,你是哥哥要懂事。”大宝当场就哭了,事后跟我说爷爷不喜欢他。我抱起孩子,眼眶发热,这场景多像小时候的我,总在盼着爸妈的关注却总失望。
前几天吃饭时,妈妈突然提起买房的事,说她和爸爸仔细想了想觉得可行,让我趁着房价不高先买,老家的房子他们也同步卖了。我愣了一下,拒绝的话脱口而出:“最近公司很忙,我没有时间找房源、了解贷款政策,过阵子再说吧。”妈妈急着说怕以后涨价,我问他们:“上次说我图谋家产,现在不怕了?”爸爸放下筷子说那是误会,一家人没隔夜仇,我笑了笑没说话,但就是不松口。
拒绝了爸妈之后,我心里一直空落落的。其实这么多年过来我也看明白了,不管怎么做,我在父母心里好像永远比不上弟弟,那么我做再多都不会有意义。现在爸妈突然同意卖房在这边买房,我反而怕他们嘴上改了主意,心里那杆秤还是歪的。媳妇劝我:“爸妈退了一步,你就别跟他们较真了。”可我却真没琢磨明白,这关系以后到底该怎么处。
王俊长期处于父母偏心阴影下,形成“只有付出才能换爱”的条件性自我认同。这种认知驱动他成年后通过过度付出来寻求父母认可,本质还是在重复“用努力换关爱”的童年模式,却始终难以填补情感缺口。父母则以成绩为单一标准,忽视大儿子的努力、质疑其孝心,甚至将偏爱延续至孙辈,让王俊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将未愈合的创伤记忆具象化,这种代际传递的情感忽视,最易摧毁亲子间的信任基石。
王俊已经开始从被父母认可的执念中抽离,不再盲目渴求父母认可,而是在核心家庭中找到安全感。对他来说,真正的和解不在于改变父母的态度,而在于认清自我价值无需通过他人的偏爱来证明。
欢迎读者朋友添加QQ:34059878,讲述你的幸福或者悲欢,发表你的意见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