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红“小麦”的父母为孩子购置房产的视频备受关注。评论区“‘真正的爱是托举’这句话的含量还在不断上升”的留言,让“生养与托举”这一话题再次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单从字面看,“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似乎很有道理。生养作为父母的基本责任,是大多数家庭都能实现的基础付出;而托举所包含的资源支持、成长助力,为孩子的人生添砖加瓦,这种付出往往更显珍贵。但将二者对立起来,本质上是对亲子关系的片面解读。
生养绝非易事,从新生儿的嗷嗷待哺到孩童时期的蹒跚学步,从青春期的叛逆引导到成年后的价值观塑造,父母要付出无数心血。若将“托举”狭隘地等同于物质馈赠,甚至以此标榜“真正的爱”,无疑是对亲子关系的功利化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观点的追捧者以年轻人居多。但将这种态度简单归结为“冷血”,显然有失公允,其认知倾向更多源于多方面的影响。
比如,一些年轻人在成长中未曾感受“托举”的温度,反而常被“生养之恩”的枷锁束缚——有的父母将生养视为“债权”,动辄以“我养你不容易”进行情感施压,将物质回报与“孝顺”直接挂钩;有的缺乏对子女的尊重与理解,将自身期待强加于子女,把“为你好”变成控制的借口……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两代人对“回报”的认知出现了断层。一些父母对子女的预期,往往建立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之上。他们中许多人在20岁左右便已能凭体力和基本劳动技能支撑家庭,这种人生经验让他们难以理解:为何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连“反哺家庭”都做不到?
但现实是,高校毕业生规模从2022年起连续3年突破千万,2025届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而就业市场的岗位供给增速却难以匹配。许多年轻人即便找到工作,也面临着“起薪低、加班多、稳定性差”的困境。他们并非不愿回报家庭,而是缺乏“回报的底气”。
不过,年轻人也应意识到,多数父母的“索取”源于认知局限而非恶意。面对这种对立,指责年轻人“不孝”或抱怨父母“固执”都无济于事,真正需要的是双向的理解与沟通。
父母不妨放下固有经验,去了解子女的现实不易;年轻人也可主动坦诚说明处境,同时用问候、陪伴等非物质关怀传递孝心。毕竟,亲情的价值从不用金钱衡量,子女的平安成长与父母的健康顺遂,本就是最珍贵的双向馈赠。
“小麦”的房产也好,普通家庭的一餐一饭也罢,寒门父母用肩膀扛起的求学路,与富裕家庭提供的物质支持,并无高下之分。 (董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