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金华艾克医院院长杨德志的门诊总会迎来消化道肿瘤复发的就诊高峰。据其临床统计,近五年初夏(5月中旬至6月下旬)接诊的患者中,超六成因腹痛、腹泻、胃胀等症状就医。“很多患者把肠道不适当成小毛病,直到症状反复才来就诊,其实初夏肠道防护完全可以‘未病先防’。”杨德志结合临床经验强调,科学预防比事后用药更重要,而正确用药需以精准防护为基础。
杨德志提醒,许多患者把腹泻、腹痛等症状误以为是普通肠胃炎,自行用药症状缓解后就不再重视,这种做法可能掩盖肿瘤早期信号。
结肠肿瘤卵巢转移康复11年 中西医结合提升生活质量
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转移往往是患者和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金华艾克医院凭借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为不少肿瘤转移患者带来生机,张志红的经历便是生动一例。
今年51岁的张志红是江西鹰潭人,2012年10月因腹痛就医,被确诊为结肠肿瘤,手术时发现肿瘤已转移至卵巢。随后,她在广州接受手术和12期化疗。化疗的痛苦让她难以忍受,甚至闻到封留置针的胶布味就会呕吐,不愿再做化疗。
张志红手术后回到江西老家仅一年,肿瘤再次转移。第二次手术后,医生建议一个月后继续化疗。鉴于之前化疗的痛苦经历,张志红十分抗拒,但按照西医的说法,她这种情况能生存3到5年已属不易。
张志红的丈夫打听到金华艾克医院在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有独到经验,建议她去试试。2013年12月底,张志红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独自来到金华艾克医院。杨德志接诊后,以清肠消结汤为基础加减开出处方,给她配了10天的中药。吃完后,医院将中药寄到她家里,让她继续服用。
3个月后,张志红的身体状况好转,还能和同学一起旅游。可没想到,因旅途疲劳过度,回家后病情再次发作,腹痛到手脚抽筋,连起床都困难。家人赶紧送她去广州做手术,这次医生切除了她的卵巢和子宫,并建议休息一个月后再接受化疗。从2014年1月起,张志红坚持服用中药,至今已有11年。这些年她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
张志红表示,这些年她的生活质量不错。中药吃了多年,她一直严格遵守医生交代的忌口要求,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不敢乱吃东西。她十分感恩艾克医院的医护人员,让她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不了解情况的人根本看不出她曾是肿瘤患者。
张志红还提到,很多肿瘤病人会向她打听在金华艾克医院的就医经历,其中不少人起初不相信中医,到最后却把中医当作“救命稻草”。她认为,万一不幸患上肿瘤,不要害怕,心态一定要好,要相信中医和科学,积极配合医生抗击病魔。
同样受益于金华艾克医院中医药治疗的还有毛永俭。2014年8月,他因肠道破裂在当地医院做剖腹探查手术,被发现患有肠肿瘤。手术后他接受了化疗,9月到上海医院复查时,发现肠肿瘤术后复发,且出现腹腔淋巴转移、肝脏多发转移。他口服希罗达化疗,10月开始到金华艾克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如今11年过去,他的身体状态一直不错。
不可忽视的警报:
便秘背后隐藏的危险信号
2000年前后,时年50岁的黄女士常受便秘困扰,偶有便血。“我一直以为是痔疮,老毛病了,没有太在意。”她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直到2005年5月12日,一阵撕裂般的腹痛让她滚倒在地,“像有人在扯肠子”,她在急诊室回忆道。灌肠治疗从傍晚持续到深夜,肠道梗阻的危机解除后,肠镜检查揭开了真相——结肠肿瘤离肛门仅4厘米,而且已经是晚期。
手术切除了18厘米的结肠后,医生断言她仅剩3个月的生命。丈夫为了守护家庭隐瞒病情,却在看到妻子化疗后体重骤降25斤、虚弱到无法站立时陷入绝望。2005年深秋,转机出现了,黄女士的哥哥看到一则中医报道,了解到金华艾克医院在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有独到之处。他们立即带着病理报告找到杨德志院长。“良药苦口利于病”,在“要活命”的信念里,黄女士坚持服用苦涩的中药4个半月,复查指标正常。
杨德志提醒,45岁以上人群、有肿瘤家族史者、长期患有胃肠道疾病者,需重视胃肠镜定期筛查,实现早诊早治;而术后根据个体耐受情况选择中西医综合治疗,规范诊疗与科学调理或可提升生活质量与康复效果。
杨德志还指出,大部分肠道息肉初期没有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息肉可能发生病变。因此,一旦发现息肉,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或切除,切勿因侥幸心理延误治疗。此外,对于曾患肠道肿瘤的患者来说,夏季湿热气候下致病菌繁殖速度会增加3—5倍,再加上放化疗后肠道微生态失衡,极易成为肿瘤复发的诱因,更要格外注意。
针对夏季消化道健康防护,杨德志给出3点建议:
严把“入口关”:食物现做现吃,避免食用变质、生冷食物,海鲜等食材务必彻底煮熟;
重视体检筛查: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胃肠镜检查,普通人群建议每3—5年筛查一次;
增强自身免疫力: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贪凉,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健康无小事,防患于未然。杨德志呼吁公众重视夏季消化道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风险,守护肠道健康。
总结30年中医药抗肿瘤经验
孙氏中医清肠消结汤应对结直肠肿瘤
金华艾克医院在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的成效,离不开多年的经验积累。杨德志总结了30年中医药抗肿瘤经验,发现孙氏中医的清肠消结汤在应对结直肠肿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2025年4月15日发布的《2024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癌症死亡前10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食管癌、淋巴瘤、胆囊癌。杨德志直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数据显示,浙江居民BMI指数超标的比例达35.6%,向心性肥胖人群占比28.7%,这些都是患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癌症的高危因素。结直肠癌在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中占比较高,绝不可轻视。
目前,手术切除是结直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40%以上;而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无论哪种情况,中医药都可贯穿手术前后,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甚至单独治疗的手段。
经过30年的临床实践,孙氏中医总结出“解郁、通络、软坚、排毒”的抗肿瘤特色方法。第一步是解郁,即解除患者郁闷的心情,调理患者的气机,会重用海藻、昆布、香附、合欢皮、郁金等解郁药物。第二步是通络,也就是活血通络。肿瘤源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若不通络,邪气无法排出,就达不到治疗目的。肿瘤常存在一对典型矛盾:血行不畅且容易出血。孙氏中医经过大量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既能破瘀活血又能防止出血。第三步是软坚,在治疗过程中,软化的中药会贯穿始终。最后一步是排毒,将患者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汉代名医华佗认为,肿瘤并非仅因荣卫壅塞而发生,更与五脏六腑蓄毒不流有关,这一论断准确阐明了肿瘤的病因病机。在排毒方面,孙氏中医重用白花蛇舌草、金丝吊葫芦等解毒药。
清肠消结汤是“孙氏积聚病诊疗”治疗肠肿瘤的中药方,是孙氏中医从医30年间,基于大量病例反复琢磨,结合现代病理特点不断创新而成的验方。多年来,该方剂帮助了众多患者。
如今,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肿瘤已成为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及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能提高患者对手术和化疗的耐受性,减轻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在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晚期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对于一些晚期结直肠肿瘤患者,还可通过中医针灸及理疗等手段,控制临床症状,缓解疼痛、腹胀等不适。
杨德志表示,希望中医药能服务于更多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让大家都能获得长期、稳定、健康的身体。同时,他也鼓励肿瘤患者不要悲观绝望,要坚定抗击病魔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打赢这场“持久战”,让生命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戴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