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毕业季,金华市东苑小学的毕业生们迎来了小学时光的最后篇章,其中,六(10)班37名小记者的故事格外动人。他们用6年时光证明,当小学生成为小记者,不仅是写作能力的锤炼,更是关于记录世界、表达自我的成长促进。
从《金华晚报》上的《足球赛》初露锋芒,到《西湖》杂志社发表的《人体免疫系统VS新型冠状病毒》惊艳亮相,多篇见报作品串联起赵骏轩6年的小记者时光。“每次作文被选中刊登,都让我特别有成就感,虽然稿费不多,但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可和奖励。”赵骏轩的语气里带着兴奋。
这个视写作为挚爱的男孩,自成为小记者起便坚持定期投稿,292篇的投稿量在平台上堪称惊人——以6年288周计算,达到每周超一篇的频率,这份坚持背后是对文字滚烫的热爱。“赵骏轩特别能写,无论是作文还是诗歌,都有着超越年龄的创作力!”班主任陈仙华对这个男孩赞叹有加。6年的积淀,让他的文字完成了从简单叙事到完整创作的蜕变。写作于他而言,也从“完成作业”变成“记录世界的工具”。
同样在文字中成长的还有刘隽昊。他至今记得《当世界还小的时候》登上《金华晚报》的场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篇《当世界还小的时候》成功登上了《金华晚报》,那时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夸赞这是我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我还收到了一笔稿费,当时非常开心,希望作文能再次登上《金华晚报》。”
这份“被看见”的力量,让刘隽昊主动拿起相机记录生活:拍摄的春节民俗视频里,红灯笼映着孩童笑脸;青瓷活动纪录片中,指尖与瓷器的摩挲清晰可感。这些作品先后被小记者平台选用。
在家长眼中,小记者平台的价值远不止于发表文章。“一年级时老师就细致讲解了投稿的意义,二年级假期又用积分制鼓励投稿,孩子们慢慢就养成了写作投稿的习惯。”刘隽昊爸爸回忆说。没想到这份鼓励催生出独特的班级文化:寒暑假里,孩子们会在班级群晒投稿记录,你追我赶间,班里三分之一的孩子已累计投稿破百篇,形成了独特的班级“投稿文化”。
“这是激活写作内驱力的黄金平台。”陈仙华坦言,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登上报纸、视频被平台选用,创作热情便如星火燎原般被激发。小记者的身份意义也由此延伸开来——它不仅提升了孩子的个人能力,更在班级里种下互助共进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毕业的钟声已敲响,小记者身份是否会随之落幕?“初中,我还会报名加入小记者团。”两个少年的答案出奇一致。
赵骏轩还寄语其他小记者:“用发现美的眼睛,记录身边的故事。”这或许是他6年小记者生涯最珍贵的馈赠——当写作成为观察世界的方式,文字便有了穿越时光的力量。
本报记者 余淑慧 文/摄 制图 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