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了一场超重磅的发布会,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3C6000惊艳亮相,成为全场焦点。龙芯3C6000采用自主指令系统龙架构、100%国产化,标志着我国服务器芯片正式迈入“全栈自主”新时代。永康籍科学家、龙芯中科董事长兼龙芯CPU总设计师胡伟武自豪宣称:“这是中国在自主CPU领域23年攻坚的里程碑成果。”
“龙芯3C6000是真正土生土长的‘纯血’CPU,没有任何境外技术授权,也不依赖境外供应链。”胡伟武一句话点出核心:从指令系统到各类IP,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龙芯3C6000完全依托境内供应链完成,实现了从底层技术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自主可控。结合Intel公司第三代至强可扩展架构服务器芯片出货情况,龙芯3C6000综合性能达到2023年市场主流产品水平。
与国家战略同频 历经挫折终突破
龙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历经挫折终获突破的奋斗史。2001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肩负起自主CPU研发的重任,开启了这条充满艰辛的攻坚之路。2002年,龙芯1号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自主CPU零的突破;2003年,龙芯2号成功问世,持续夯实技术基础,让国产CPU的根基越来越稳;2009年,龙芯3号系列诞生,推动国产CPU向高性能领域大步迈进。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因过于侧重多核架构而忽视单核性能提升,龙芯3B处理器性能提升缓慢,与国际主流产品差距较大,市场遇冷。
面对挫折,胡伟武团队果断调整策略,先提高单核性能再增加核数。经过从3A1000到3A6000的10多年迭代,2023年底发布的4核龙芯3A6000桌面CPU单核性能达到市场主流产品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推出16核、32核、64核3C6000系列服务器CPU,实现了华丽转身。
目前,龙芯中科已经启动下一代芯片的研发工作,将进一步提升性能。从2002年龙芯1号点亮国产计算机,到如今64核芯片支撑银行、核电等关键系统,胡伟武用“在自家地基上建成大厦”来概括这23年的征程。龙芯3C6000的发布,不仅为我国信息安全筑牢屏障,更开启了自主CPU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从“跟跑”到“并跑”
构建自主体系
龙芯3C6000的发布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我国在通用处理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经过23年的积累,龙芯中科已经系统掌握了通用处理器、图形处理器、AI处理器及基础软件设计的核心技术,构建起了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基于龙芯3C6000形成的高性能服务器解决方案,可满足通算、智算、存储、工控等多场景需求。
如今,龙芯3C6000已获《安全可靠测评结果公告》目前最高等级Ⅱ级认证,可确保关键领域应用安全,部分客户已基于龙芯3C6000服务器开始上线核心业务系统。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龙芯正全力推动形成完整的自主产业链。近年来,我市依托“龙芯中科”技术及生态优势,建设浙江省龙芯智慧产业园,打造金义新区信创“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今年以来,基于龙芯CPU与DeepSeek大模型的一体机在金义新区实现了产业化,40余家上下游企业齐心协力,构建起了从芯片到整机制造的完整链条。近期,龙芯中科(金华)技术有限公司基于龙架构技术路线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典型应用案例。
眼下,龙芯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民生与工业领域,从家里的电视机、路上的红绿灯,到智能门锁、充电桩,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真正做到了科技融入生活,印证了“市场带技术”路径的可行性。
用探月级技术做门锁芯片?
这是永康人藏不住的家乡情
走进龙芯中科(金华)技术有限公司展厅,智能门锁锁芯、筋膜枪这些“永康制造”特别显眼——它们“肚子”里装的全是龙芯1号芯片。
有人打趣:“龙芯连探月芯片都能造,用来做五金产品,这不是杀鸡用牛刀?”胡伟武却摇摇头,眼里满是对老家的牵挂:“永康五金要转型升级,缺的就是芯片这个‘核’。”
原来,传统五金产品里的电子模块,大多得从珠三角采购。作为永康人,胡伟武早就想回馈家乡:“智能门锁要安全,筋膜枪要稳定,这些都得靠芯片。”如今,龙芯芯片已经装进了永康的跑步机、割草机里,连驱动10万转以上高速电机的技术,都做到了全球领先。
这颗为国家造“芯”的赤诚之心,一半装着星辰大海,一半藏着家乡的烟火气。
本报记者 胡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