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宝贝,很有戏

日期:07-04
字号:
版面:第04版:人文金华       上一篇    下一篇

何雪婷指导孩子们练习

东市街小学里,傅毅君正教孩子们识脸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小戏骨”出演《牡丹对课》

本报记者 翁俏 文/摄

弦索叮咚,唤醒千年婺州月;童声清亮,催开万朵婺剧花。周末上午,城区一家婺剧兴趣班教室里,8岁的朱洢婕正对着落地镜反复调整水袖的弧度,汗水浸湿了浅蓝色的练功服,显出深蓝色的纹路。隔壁教室传来孩子们跟随老师哼唱《三请梨花》选段,稚嫩的童声中透着一股认真劲……当古老的婺剧遇上天真烂漫的孩童,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的对话,正在浙中大地悄然上演。

戏从何处来?“婺娃娃”寻韵婺剧

在金华,周末送孩子学婺剧,成为一种新选择。上午10点,婺剧演员陈建旭结束了当天的儿童婺剧培训课。一打开训练房的门,一群家长就围了上来,纷纷咨询自家孩子的表现。“习惯了,父母们都比较关注孩子的进度。”陈建旭笑着说。

在这群学习婺剧的孩子里,朱洢婕可以说是“元老级”学员。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她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参加两小时的婺剧课,至今已坚持三年。唱腔、眼神、甩袖……练功房里,朱洢婕常常一个动作反复练习,老师在旁边手把手地帮助纠正,哪怕是一个眼神的聚焦、水袖扬起的弧度,都要来回打磨一次又一次。“学了这么几年,中间也喊过苦,可是从没想过放弃。”妈妈姚美琴欣慰道,“虽然离真正入门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她享受这个学习过程。”

“婺剧是慢的艺术,要学的太多,能学的也太多,所以没有捷径,就是靠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水磨功夫。”陈建旭从2008年开始接触儿童婺剧教学,他认为练好“童子功”才能为婺剧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只有不断淬炼各种基本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中培养肌肉记忆和戏曲韵律感,才有可能达到‘从小磨筋骨,方得戏中魂’的境界。”

在他看来,每个孩子的特质是不一样的,有的声音条件好,有的体态佳,有的情感充沛,但无一例外都需要在打基础阶段花力气、下苦功。“把动作、步法、音准、唱腔等‘地基’打牢了,才能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特长。”

孩子们眼中的婺剧,有着千奇百怪的吸引力。华丽的戏服、精美的头饰、上台表演的成就感,甚至老师的个人魅力,都能成为他们喜欢的理由。

和朱洢婕不同,9岁的谢承翰刚开始是被妈妈连拖带拽来的,没想到这一“拽”,竟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开始是被妈妈‘逼’着学的,但是上完第一节课就觉得,老师太帅了,我要学!”那节课上,陈建旭的一段示范,身手利落、英气十足,好像一下子戳中了小男孩心中的“英雄梦”。从那以后,谢承翰不再需要妈妈催促,反而每天主动钻研老师教的唱腔和步法,甚至大着胆子在班队课上表演,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小明星”。“班里有不少同学想和我学婺剧呢!”谢承翰话语里透着小骄傲。

大众戏大家看,这是戏曲艺术最本真的生命力写照。婺剧之所以能在时光长河中始终焕发活力,正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大众”土壤。你会看到,许多坚持学婺剧的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和朱洢婕一样,学婺剧的同学里,陆鑫诚家是开面馆的,卢昀姗家是做生意的,这些家庭未必有专业背景,但有一点很相似:都怀揣着对婺剧质朴的喜欢,为孩子们创造了接触婺剧的环境。谢承翰和朱洢婕的妈妈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趴在戏台前看戏的孩子,现在有机会就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一下”。郑宇杰的妈妈说:“家里老人爱看,孙子自然受影响。”陆鑫诚的妈妈说:“他爸爸就是戏迷,家里还有好几盒婺剧碟片呢。”……

家长们的言语里都是对婺剧的喜爱,这种潜移默化的家庭力量不可小觑,它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让一个个“婺娃娃”破茧而出:舞台上敢亮嗓、能入戏,舞台下耐得住性子反复练习。一次舞台表演前,朱洢婕在老师的帮助下勒头,妈妈姚美琴看得心疼:“勒头真的很痛,有些成人都受不了,可这么小的孩子,她就是咬牙坚持着。”等到孩子上台身段优美地提起水袖一个亮相,一种技艺淬炼出的自信又让这位妈妈红了眼眶:“虽然是受我的影响,可要不是真的喜欢婺剧,哪个孩子能这么实打实坚持下来。”

不过,当问起家长们希望孩子学到什么程度?学了婺剧要干什么?大家的答案却出奇地平静。“如果孩子有天赋,自己又喜欢,愿意坚持,我们绝对支持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到底。但要是孩子真没天赋也不强求,在学习过程中能陶冶情操、了解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就已经很满足了。”姚美琴的话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路往何处去?好苗子踏上进阶路

唱响婺剧,是一部分孩子触摸传统文化之美的独特体验,可对另一部分孩子而言,这也许是他们撬动人生别样可能的某个支点。

今年12岁的徐以蓦是武义县壶山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更是一位有着9年戏龄的“老戏骨”。去年,为了备战第九届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暨第二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浙江选拔赛,徐以蓦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练功房度过的。为了练好一个翻转的动作,她常常要重复几十甚至上百次;为了打磨好一句唱腔,她对着镜子反复琢磨,一遍又一遍尝试,不断纠正发声位置、感受气息的流动……她的努力没有被辜负,最终成功摘下小金桂“金花”称号。

“唱婺剧对我来说是快乐的。”徐以蓦稚嫩的话语道出了坚持的真谛。她的父母都是婺剧爱好者,母亲陶丽曾是一名专业婺剧演员,后来转型为少儿婺剧教育工作者。“家庭热爱婺剧的氛围对她影响很大。”陶丽笑着说,“她还抱在怀里时我们就经常带着她去‘赶戏’,3岁时已经开始模仿我唱戏的动作和腔调,有模有样的呢!”

徐以蓦的父亲徐宇曾经是一名跑文化线的记者,多年的采访经历让他对婺剧越发痴迷,并且加入武义县婺剧促进会担任秘书长。对于“小戏迷”女儿,他采取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既然她喜欢婺剧,我们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就放手让她练。”徐宇说,“但是,我们也和她‘约法三章’,学婺剧是要吃苦的,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徐宇坦言,女儿在学婺剧的孩子里算不上天赋最好的,却是很有毅力、很能吃苦。

“婺剧的服装很好看,化妆起来也很漂亮,而且在台上表演给大家看的时候很有满足感、成就感。”徐以蓦不仅有着多次参加婺剧大赛的经验,而且还曾随学校婺剧社团参加《共和国巡礼·浙江篇》节目直播,她和小伙伴们表演婺剧经典剧目《三请梨花》选段,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婺剧的独特魅力。如今,即使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但徐以蓦每周依然会抽出课余时间苦练婺剧,“我的偶像是杨霞云,我会向她学习,继续努力。”小姑娘的眼中闪着亮光。

来自东阳的卢昀姗今年14岁,三年级时在一次校园活动中偶然接触到婺剧,经音乐老师介绍来到金华专门学习婺剧。卢昀姗天赋很高,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刻苦训练拿下了小金桂“银花”称号。“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婺剧演员。”卢昀姗对未来要走的路无比坚定,她已经决定报考金华艺术学校,打定主意要在婺剧这条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并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她以前学过舞蹈、钢琴,但都是浅尝辄止,直到学习婺剧才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就这么一直坚持了下来。”卢昀姗父亲卢明欣慰道,“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明显感觉到她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自驱力大幅提升,甚至连文化学习的效率都比以前高多了。”

“这些孩子就像破土而出的春笋,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陈建旭说,“想要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光有热爱和天赋远远不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打磨,婺剧的特色唱腔、绝活绝技都需要用大量时间去钻研,这些孩子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未来可期。”

花要怎么栽?

婺剧进校园播撒“金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越来越多“婺娃娃”愿学戏、乐学戏的背后,能看到婺剧在政策春雨与文化沃土中舒展的“花开满园”图景,也能看到许多“婺剧园丁”俯身播种的精耕细作。

“婺剧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是婺剧传承的希望所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金东区戏剧家协会主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及艺术教育近30年的何雪婷,从2006年开始至今一直在幼儿园及中小学开展婺剧进校园传承教学。

一次小插曲,让何雪婷更深刻地明白婺剧推广的意义所在。多年前,她有次带队参加国内戏曲比赛,有人指着婺剧的“婺”字问她怎么念。“那个时候,我对推广婺剧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何雪婷说。

在何雪婷看来,只有把婺剧的种子撒满校园,才能真正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多年来,她和一批批专业婺剧演员的足迹遍布各个学校,不仅送教进校园,而且送戏进校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精心编排了婺剧课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会通过拆解婺剧故事、演绎婺剧片段等方式,让他们对婺剧有一个认知,从而了解婺剧、爱上婺剧。”何雪婷说,“到了中高年级,则着重培养孩子们的表演能力,通过专业演员亲自示范,手把手纠正孩子们步法、身段、唱腔等,帮助他们学好基本功,从而演好婺剧。”

国家二级演员王丹作为校园婺剧推广老师,每周都穿梭在市区江滨小学、丹溪小学等校园的训练室。“通过长期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不仅能把婺剧这颗‘金种子’撒进孩子的心田,挖掘出一批好苗子,即使孩子们以后不走专业道路,也可以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王丹很有感触,就拿《状元与乞丐》这出戏来说,就有极强的现实和教育意义,传达“宠子是害子”的理念,引导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抱负的有用之才。

相似的场景也在金华各个县(市、区)上演。为进一步加强婺剧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婺剧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婺剧进校园工作,武义县于2019年率先成立了少儿婺剧团,先后在寒暑假举办了7期公益培训,惠及全县500余名小朋友。先后排演了《文武八仙》《断桥》《牡丹对课》等经典剧目,实现了从学选段到学全本,从各自为战到跨校交流等多个转变。多年来,少儿婺剧团还积极参加送戏下乡、公益演出等各类活动20余场。首批团员中有多人成功考入浙江省艺校等专业艺校,走上了专业婺剧艺术之路。

作为最早一批试点婺剧进校园的学校,金华市东市街小学在婺剧推广方面已经持续努力了20多年。这段播种到收获的历程,让该校的音乐老师傅毅君生出许多感慨与思考。“虽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但是我对婺剧的了解不多。”傅毅君说,“直到2011年入职东市街小学,接手学校的婺剧推广工作,我才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到金华艺术学校学习婺剧。”之后,她在跟随多位婺剧名师学习的同时,指导学校的孩子们学戏、排戏,这段特殊的“学+教”过程,让她愈发坚信婺剧进校园的必要性。

“婺剧表演形式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好听好看,舞台上又有很多经典剧目根据名著改编,可以说在传承文化、提升审美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是能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可如果没有接触的机会,孩子不了解戏曲,又谈何喜欢?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搭桥’。”傅毅君说。

从过去的婺剧兴趣班到现在的阿婺剧社,从婺剧文化墙到老师们自编的《婺剧小读本》《婺剧小韵文》《婺剧小百科》,再到孩子们排演的婺剧节目多次登上央视舞台,甚至有多名毕业生进入艺校深造成为戏曲从业人员,东市街小学在婺剧进校园方面的探索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让古老戏韵在少年心中扎根发芽,是一场教育赋能与文化延续的双向奔赴。

可喜的是,近年来金华不断擦亮婺剧文化金名片,从政策、法规、社团、育才多方面多层次促进婺剧发展,助推婺剧繁荣。2024年5月1日,《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规定每年11月3日所在周为婺剧宣传周,各地都将设立婺剧保护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婺剧进校园活动等,着力打造政府主导、剧团共生、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生态圈。截至目前已有100多所中小学成为市婺剧进校园示范学校。

如何让少儿婺剧教育推广的路子越走越宽?徐宇建议:“希望政府及社会各界多多搭建展示少儿婺剧成果的舞台,比如增加专业比赛频次、深化少儿婺剧下乡表演的力度等,让每一个学婺剧的孩子都有献艺的好平台。”他还建议,婺剧也可以设置像钢琴、舞蹈等艺术门类一样的评级机制,让孩子们在进阶中明确自身所处的层级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种下一粒“金种子”,满园尽开婺剧花。从几年前何雪婷带着一群“婺娃娃”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国际舞台,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小茶花、小金桂、小梅花在婺州大地竞相涌现;从徐以蓦9岁的妹妹徐苡涵穿上了花旦的行头,到更多家长把学戏作为一种个体选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自会破土而出,郁郁葱葱,婺剧这朵艺术之花也会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