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子女不理解,为啥父母总要“没苦硬吃”。那么大的年纪,还要干农活、捡废品,或者找各种手工活。如果不让他们做,他们还不高兴。近日,市民陈女士打进6138热线,吐槽自家老妈:“她今年68岁,明明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可是每天依然闲不住,经常在菜地里劳作好几个小时。我担心她的身体,劝过她很多次,她都听不进去。”
妈妈太勤快,女儿很担心
前几年,陈女士的爸妈从农村搬到城里居住。“我以为他们可以清闲一点,结果我妈的‘种菜基因’实在太强大了,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种菜。”陈女士说,妈妈坐公交车回到原先的村子里,开垦新菜地,根据时令种上青菜、菠菜、番茄、土豆等,一年到头都能收获不同的蔬菜。“这本来是好事,但我妈自我要求太高,打理菜地特别精细,我们都担心她累着。”
有时天气比较热,陈女士劝妈妈早点收工,她压根不听,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忙到中午才回家。陈女士希望妈妈把种菜当成消遣,除草施肥等环节可以适当偷偷懒,产量低一点也没关系。可妈妈完全不怕辛苦,每一步都要做到位。陈女士说,妈妈以前摔跤受伤,做过手术,再加上现在年龄大了,不宜太劳累。妈妈却嫌她唠叨,一直说自己心里有数,吃得消。
除了“没苦硬吃”,还有很多“得不偿失”的情况,让陈女士哭笑不得。“有一回番薯丰收,我妈让我爸开车去运回来,没想到车轮陷进泥里出不来,最后花好几百元钱叫了拖车帮忙拖出来。”每年春天,她妈妈还要晒很多笋干,然后天天吃笋,家人直呼“受不了”。为了保存这些笋干,她妈妈还特地买了冰柜。“对于这些不必要的开销,我妈倒是不心疼。”在很多事情上,陈女士和妈妈都会出现分歧。她劝不动妈妈,感觉很无奈。
学会成全,同时规避风险
6138热线志愿者王红华说,陈女士首先要明白妈妈为何会出现这些行为。老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虽然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仍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习惯。“这种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很难撼动。”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面临各种“失去”,更需要通过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寻找价值感。像陈女士的妈妈种菜给家人吃,就能收获自豪和快乐。
作为子女,应该理解和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学会成全,在此基础上帮助老人规避风险。对陈女士的妈妈来说,干农活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让她不要种菜,她反而会很无聊。至于劳动强度的问题,陈女士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容易跟妈妈产生分歧。每个人对“辛苦”的定义不同,既然妈妈认为吃得消,陈女士就不要过于担心,干涉太多反而不好。
陈女士说妈妈“没苦硬吃”,吐槽的背后其实是关心,希望妈妈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王红华建议陈女士调整沟通方式,不要轻易否定妈妈的做法,平时多表达支持与肯定,比如夸妈妈菜种得好,然后提醒妈妈注意劳逸结合,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样妈妈更容易接受。至于那些“得不偿失”的情况,陈女士不妨改变心态,不要用划不划算来衡量。就像年轻人开着汽车到健身房去健身,自己认为值得就行。
“陈女士的妈妈并非个例,我家老人也有类似情况。”6138热线志愿者吴功俊说,他的做法是多陪伴老人,有意识地带着他们做其他事情,慢慢地让他们转移兴趣点,培养新爱好。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