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平时爱玩什么游戏呀?”镜头前,“卷毛不卷”话音刚落,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介绍着自己喜欢的游戏:“蛋仔派对”“宝可梦”“和平精英”“贪吃蛇”“植物大战僵尸”……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兴奋。
问起游戏的频率,一个小男孩回答:“我一般写完作业再玩。正常情况下可以玩10分钟,如果当天考试考好了或者比赛获奖,就能多玩5-10分钟。”另一个男孩突然压低声音,神秘地说:“我都是偷偷拿平板玩的。”在不少家庭里,都有这样的游戏奖励机制。家长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孩子,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一奖励机制的另一面:孩子的游戏欲望未能及时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更加渴望得到它,甚至开始与家长博弈,偷偷玩游戏。
听到有同学说“不玩”后,身旁的小男孩小声嘟囔:“那我还是要玩一下的。”被问起谁允许他玩时,立刻来了精神:“爷爷奶奶每次都让我玩!”这一幕让人忍俊不禁,却也展现了当下隔代教育中常见的溺爱现象。据这个男孩说,他与爸爸共用游戏账号,父母允许他玩,但会控制时间。这种家庭成员教养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让孩子们在家庭互动中学会观察不同长辈的态度,从而“灵活应对”。
当然也有部分孩子表示“不玩游戏”。一个小女孩嘟起嘴,气鼓鼓向我们控诉:“谁会不想玩游戏呢!妈妈就是不让我玩。”她委屈的眼神里,不仅是对游戏的向往,更是对妈妈态度的不解。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游戏可以是被禁止的“坏东西”,也可以是努力后的“小奖励”,甚至是偷偷玩的“小秘密”。家庭教育需要找到平衡点,简单粗暴的禁止,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可能因此失去与同龄人的共同话题,或瞒着父母偷偷沉迷游戏。与其将游戏时间作为奖惩工具,不如教会孩子自我管理;与其完全禁止,不如共同探索优质游戏;与其让祖父母偷偷纵容,不如全家达成共识。
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出只会服从的“乖宝宝”,而是能自主思考、自我约束的独立人格。孩子们对游戏的讨论,表面上是关于娱乐方式的选择,本质上却是一场关于自我管理的实践课。享受乐趣的同时学会克制,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理解边界。这种在约束与放纵之间的微妙把控,也是人生宝贵的成长智慧之一。
欢迎关注“卷毛不卷”,在小红书(11565999864)和抖音(83731339612)平台与我们留言互动。
本报记者 董易 陈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