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溪老城的东门牌楼旁,有一家求知古旧书店。书店的位置不起眼,多亏怀旧风格的招牌吸引了不少目光。店面不大,两边和中间都摆放着书架,上面堆满了五花八门的旧书,勉强留出两条窄窄的过道。随手拿起一本书,里面的书页已经泛黄,带着旧书独有的味道。
这家书店的主人叫潘志平。他从小就喜欢看书,从连环画到中外名著,他都看得有滋有味。除了借阅,他还千方百计地省钱买书。在微信朋友圈,潘志平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读书是看世界的一种捷径。不读不学,眼前便是世界。勤读又学,世界便在眼前。”不知不觉,他的藏书越来越多,妻子有时会埋怨家里太挤。2005年,古城里有个书摊转让。他想到家里这么多藏书,可以拿出一部分到市场上流通。于是,他接手了这个书摊,从顾客变成老板。
不过这个书摊实在太小了,潘志平经营了3年左右,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升级。当时,兰溪市区人民南路新华书店旁边有一家特价书店要转让,他看里面的书还不错,就盘下这家书店,一边继续经营旧书生意,一边卖起特价书籍。2010年,他又把书店搬到现在的地方,从此没有再挪窝。
自家店里到底有多少书籍?潘志平也说不清:“起码有上万册,很多是文史类书籍,这跟我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当然,他的藏书远不止顾客在书店里看到的这些。有些品相很好、成系列的旧书,他根本舍不得拿出来卖,全都收藏在家里。除了旧书,他还喜欢收藏很多老物件。藏品实在太多,为此他还特地租了一个仓库。“现在实体书店生存不易,光靠卖书是很难坚持的,为了少时情怀,我在以藏养藏,以便让书店一直经营下去。”
大多数时候,书店是冷清的。说起这样的情况,潘志平很淡然。这也没有影响他对旧书的感情。他依然会去其他旧书店淘书,或者去市民家里收旧书。
前几天,一对老夫妻特地找上门来,他们很喜欢老歌,所以想买这方面的旧书。店里的旧书没有分门别类,如果买书的人指定要什么书,找起来还挺费劲的。好在这对老夫妻想买的歌曲类书籍不多,潘志平清楚地记得它们摆放在哪个位置,一下子就拿出十来本。其中有197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歌曲集《战地新歌》第三集和第五集,售价15元一本。这对老夫妻仔细挑选了一番,最终买了一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当时,75岁的吴师傅也路过这家书店,很感兴趣,不由得驻足,跟潘志平攀谈起来。吴师傅是小学退休教师,在文史方面颇有心得。两人有共同语言,一聊就是个把小时。潘志平还拿出自己参与编印的《兰溪文史文献》送给吴师傅。同样得到这份文化馈赠的还有住在附近的龚奶奶。“给喜欢看书的人送书,也算物有所值。”
不管店里的旧书卖不卖得出去,潘志平笑言自己是敝帚自珍。“常将故纸作家宝,且吟新诗话传承。”店门口贴着的这副对联,是他自己撰写的,正是他的心情写照。潘志平说,他愿意守着这家旧书店,跟爱书人分享。
本报记者 姚艳霞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