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机器人“炫技”校园,小学生追星“钢铁侠”

日期:04-16
字号:
版面:第07版:教育·互动       上一篇    下一篇

“哇,机器人来了!”“你好呀,Robot!”今年春节之后,智能机器人、DeepSeek等刮起了一股AI科技风。上周,我市不少学校迎来了一批好玩、有趣的AI机器人,它们与孩子们一起聊天、游戏,甚至PK下棋,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索精神。

孩子们感叹:机器人就像“大哥”

“它的身体真神奇!”“哇,还会翻身!”4月7日,金华市东苑小学阅览室变身为“科技馆”,宇树科技的两位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带来了今年大红大紫的两位明星——G1机器人和“笨笨”机器狗。

现场,身高约1米的白色G1机器人向孩子们挥动手臂,鞠躬致意。“它就像我们的‘好大哥’!”“要是它能来到我家,给我做伴该多好!”该校二(6)班学生围着机器人,叽叽喳喳聊个不停。

在孩子们眼中,泛着银色金属光泽的G1机器人像一个酷酷的“大哥”,它还现场表演起了“鲤鱼打挺”躺地起身的动作。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它伸出戴着橡胶手套的机械手和大家握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出小手,机器人则不厌其烦地满足大家的需求,依次与每个孩子完成“历史性握手”。

在机器人身边,还有一只长着四条大长腿,却没有尾巴的机器狗,名叫“笨笨”。“它就像一只来自未来的‘可爱狗’!”孩子们打趣道。不过,这只机器狗可是身怀绝技,它最拿手的表演节目是拜年作揖和跳跃。有趣的是,“笨笨”并不笨,还挺聪明,只要是能听懂的指令,它就会满足大家的要求,那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孩子们忍俊不禁。

知识课堂上,工作人员通过3D动态拆解课件,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G1机器人的“身体密码”。当大屏幕展示机器人精密关节联动演示时,孩子们数起了电机数量。一段慢放的舵机运转视频,揭示了AI机器人动作背后的运动算法逻辑。“就像我们背乘法口诀一样,G1需记住10万组动作代码。”工作人员的比喻,瞬间让晦涩的编程原理变得生动有趣。

“这样的课堂碰撞,正是我们期待的跨学科学习场景。”东苑小学六年级班主任陈仙华说。二年级班主任黄彬灿,欣喜地说:“说不定哪一天,这些‘铁皮朋友’就会出现在生活中,成为我们形影不离的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机器人走进校园,明天或许就能看到某个孩子成为未来的科技新星。”

据了解,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还来到我市其他学校。在金华市宾虹小学,孩子们通过语音指令指挥机器人完成动作,体验了“小小工程师”的乐趣。机器人现场展示了跳跃、爬楼梯等动作,引得孩子们惊叹连连。当看到机器人精准执行命令时,孩子们还向现场技术人员询问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研发过程等,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此外,孩子们还和机器人玩起了“老鹰捉小鸡”游戏,让这场人机互动充满童真童趣。

宇树科技工作人员告诉孩子们,此次入校园的G1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都是该公司第一代产品。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最新的机器人产品可结合AI大模型,实现和人类更多的交互功能,如照顾老人和小孩、充当导盲犬,甚至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人机PK下棋,小棋手“不服输”

事实上,机器人的本领不只是聊天、“炫技”,它们更是由一系列代码、算法组成的“智能体”。在金华市江滨小学,孩子们就亲眼见证了AI机器人与人的智慧交锋。在该校第八届校园棋王争霸赛中胜出的围棋、象棋年级棋王,与元萝卜AI棋类机器人展开了激烈对弈,现场气氛紧张又热烈,孩子们的掌声和赞叹声此起彼伏。

“和机器对决,我不怕,相信自己。”在围棋对弈中,江滨小学的小棋手们面对机器人毫不畏惧,他们专注地思考,眼神坚定。对面的围棋机器人,“眼睛”在棋盘上来回扫视,机械臂精准地移动棋子。在象棋对弈中,机器人同样表现出色,快速分析棋局,迅速落子,给小棋手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精彩的对弈结束后,小棋手们纷纷表示,和机器人下棋非常新奇、有趣。“虽然机器人很厉害,但我们也不错,且在对战中学到了很多新思路。”据了解,活动结束后,两台棋类机器人将常驻该校棋类教室,担任AI陪练员,随时切换模式陪伴孩子们成长。

江滨小学校长石如意表示,此次小棋手与机器人的棋艺对决,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比拼,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这两个“智能小伙伴”不仅是对弈工具,更是引导孩子观察、思考、抗挫的成长助手,让孩子们在人机互动中感受探索的乐趣,在方寸棋盘上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AI赋能教育,“未来值得期待”

炫技、游戏、下棋……这些AI机器人,终于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小伙伴,它们的到来让孩子们对科技、未来有了全新的认识。

如何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未来,学校不仅要重新架构课程、丰富教材种类、增强教材适应性,更要充分利用各种智能设备,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课堂学习与场馆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适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教育场景。

科技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从会作揖的机器人到能对弈的AI棋手,从智能陪练员到未来课堂助手……这些走进校园的“钢铁伙伴”,不仅只是炫酷的科技展演,更昭示着一场深层变革——学校教育正从“知识传递”向“智慧启迪”转型。 本报记者 钱媛 制图 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