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晚报改变了我的人生

日期:04-16
字号:
版面:第02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暮色悄然漫上窗台的夜晚,我走进书房,翻开那泛黄的整整30本剪报本,油墨香裹挟着时光的褶皱扑面而来。

30年前,我36岁,风华正茂。记得那个早春的清晨,我怀揣借调令走进市交通局,办公室案头上摆放着散发着油墨香的《金华晚报》,报头的“1995”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那时的我未曾料到,这份报纸会与我的人生轨迹紧紧交织。

《金华晚报》刚创办时,大部分记者都是充满干劲的年轻人。他们不分昼夜,穿梭于大街小巷,凭借脚力探寻新闻,稿纸上跃动着他们炽热的新闻理想。想当年,马路里18号的老房子,夜晚总是灯火通明。记者、编辑伏案改稿的身影常常映照在玻璃窗上。

《金华晚报》见证了金华交通的发展,在记者、编辑的悉心指导下,我成为这些变化的忠实见证者、记录者与歌颂者。

1995年的记忆尤为深刻。当时,市区出租车刚从面包车转型而来,出租车市场乱象丛生。根据市领导指示,一场出租车整顿行动拉开帷幕。当第一辆挂着“文明示范车”绶带的出租车亮相,那些被曝光的违规司机涨红的脸,以及乘客们舒展的笑颜,都化作铅字,跃然报端。

1996年,《金华晚报》记录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运。在那个市场经济风起云涌的年代,无数怀揣梦想的人背井离乡,前往沿海一带打工。春运第一天,《金华晚报》头版照片中,务工者肩头堆积如山的编织袋,孩子攥着车票通红的小手,车站服务台始终热气腾腾的暖水壶,这些带着温度的新闻,让报纸不再只是冰冷的信息载体,更成为城市记忆的琥珀。

《金华晚报》还见证了金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2年底,“杭金衢”“金丽温”两条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四小时交通圈”带来新的竞争和机遇》记录了当时的见闻与感触。

《金华晚报》还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由于宣传工作突出,我年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后来还被任命为市交通运输局新闻中心主任。除新闻报道外,我还撰写了20余篇报告文学,内容都与交通相关,这让我从一名通讯员,成长为省作家协会会员,实现了作家梦。

如今,退休后的我依然每天必看《金华晚报》,《金华晚报》越来越好看。这两年,“自然物语”“村歌嘹亮”“人文金华”“体验报告”等新栏目、新版面、新策划层出不穷,办得十分精彩,既接地气,又极具创新性。它依然带着熟悉的温度,那些扎根大地的报道,那些记录时代的文字,如同婺江的浪花,永不停歇地拍打着城市的堤岸。

我与《金华晚报》的缘分仍在延续,我的女儿、女婿接过了通讯员的红证,外孙女的童言稚语登上了“小记者园地”。她举着报纸在客厅蹦跳的模样,让我不禁想起30年前自己攥着第一篇见报稿时的雀跃。《金华晚报》的墨香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家族传承的独特密码。

三十年,对一份报纸而言,是成长的历程;对我来说,则是半生的深厚情缘。我深知,总有新的故事在油墨间孕育生长,等待着与读者美好相遇。衷心祝愿《金华晚报》越办越好! (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