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艳
央视再次聚焦万年上山。
4月13日晚上9时30分,央视品牌节目《面对面》对话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带领全国观众从万年上山一粒稻米触摸一万年前历史。
“非常直观地看到了一万年前的稻米,太珍贵了”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长篇人物专访节目,秉持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
节目播出时,蒋乐平正在北京出差,感冒,嗓子哑了。接到记者电话时,他笑着说:“收到了很多信息,晚上有事,我自己还没来得及看呢。”
蒋乐平透露,节目是去年元旦后在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录制的。
“听说是《面对面》,我有点小兴奋。”蒋乐平说,虽然现在很少看电视,但早期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王志主持的《面对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录制一波三折,原定的时间一改再改,最后成行,录制时间也不长,参观、介绍、访谈,一天搞定,很高效。
率先亮相的当然是万年稻米啦!
“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上山遗址博物馆,一粒稻米占据了博物馆的核心位置,它早已炭化,但依然携带着一万年前人类最早栽培稻米的痕迹和信息。”节目的开场,直奔主题。
“非常直观地看到了一万年前的稻米,太珍贵了!”在主持人连声赞叹中,蒋乐平如数家珍,万年上山在他的讲述中,穿越时空,再次震撼全国观众。
“考古,也在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景。我们当年来的时候,这个地方种着很多萝卜、甘蔗”。蒋乐平说的这个地方,就是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
上山,是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现上山村)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土丘。2000年秋冬之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阳江流域考古调查队在此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定名为上山遗址。上山遗址遗存以大口盆为典型的夹炭红衣陶器和以石磨盘、石磨棒为典型的砾石器及石片石器最具物质标识性,经碳十四年代初步测定,遗址年代距今约11400年至8600年,为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将浙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上溯至一万年。
上山文化得名于浦江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最久远的新石器文化。截至目前,在浙江省金华、衢州、绍兴、台州4个市12个县(市、区)先后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这些遗址以钱塘江流域的金衢盆地为分布中心,形成了一个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在世界范围内也非常罕见。
已经退休的蒋乐平,现为上山遗址博物馆荣誉馆长。主持人问:“现在作为荣誉馆长,在这个博物馆里走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和最初会有什么不同吗?”
1996年春,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公路沿线进行了文物勘查,这次调查发现了全程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诸暨楼家桥遗址,该遗址促成了浦阳江流域考古调查。
2000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蒋乐平担任考古队领队,带队来到浦江黄宅渠南村北的一个高地,这个高地就是现在名震大江南北的上山……
细数往事,蒋乐平在节目中由衷感慨:“上山的发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菜地,如今已成为全国游客争相慕名前来的热门景点。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90余万人次。前不久的清明小长假,三天游客总量近6000人次。
“上山文化遗址群是稻作文明开放的第一朵花”
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广为人知的上山文化出土文物大口盆,就是蒋乐平命名的。
“它的口特别大,下面是一个小平底,我把它叫大口盆,很形象。它是前所未见的,不管如何陌生,都说明这里面有遗址,有人类在这里生活过。”蒋乐平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从河姆渡的七千年历史一下子推到了万年。“一个抽象的年代时空里面,就有个具体的东西填充进去了,这个就是弥补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一种空白,这个本身就有非常大的价值。后来我们发现它有更重要的内涵在里面,因为上山的夹炭陶片里面实际上有稻壳,掺杂着很多的稻壳,这是农业的一个特征,说明当时已有水稻种植和与稻作农业相关的遗存现象。”
“为什么这么敏感?”
面对主持人的疑惑,蒋乐平娓娓道来:“一万年在世界考古学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它处在农业起源这个阶段,农业起源是世界考古学的三大课题之一,一个是国家起源,一个是农业起源,还有一个是人的起源,是世界性的课题。农业起源为什么这么重要呢?现在有一句话叫作农业起源是文明形成的开始,城市的出现、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从农业起源到文明真正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加速的过程,所以把它叫作一场农业革命,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