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墙上的时钟即将指向深夜23点,林女士一个鲤鱼打挺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她熟练地打开冰箱拿出桑叶,用纸巾擦干,用手掌焐热,小心翼翼地把桑叶放进蚕盒。“还好不是冬天,不然真的起不来。”4月的暖风一吹,金华三年级的小学生们开启了一年一度的“照料蚕宝宝”作业,这个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任务让孩子和家长忙得不可开交。
“妈妈们,市区哪里能买到蚕宝宝啊?”“求助,蚕宝宝还没孵出来,被同学踩了一脚,能活吗?”“才孵出来,怎么就不动了?”近日,不少家长群被蚕宝宝“攻占”,家长们纷纷晒孩子的养蚕作业,发布各类求助信息。还有家长上网购买了100粒蚕卵,养着养着感觉太多了,咨询“如果家里养不下了,我能把蚕放树上养吗”。
“蚕宝宝很娇贵,桑叶不能太干。”“要勤喂,冰箱里拿出来的叶子不能直接喂。”“这么小,不能用夹子,要用羽毛轻轻扫。”“不能点蚊香,不能晒太阳,远离噪声。”面对求助,高年级学生家长分享养蚕经验。
“蚕宝宝断粮了!”周二下午放学,刘女士收到儿子带着哭腔“求救”,这已经是本周第二次发生“桑叶危机”。看着纸盒里昂着脑袋、嗷嗷待哺的蚕宝宝,刘女士叹了口气,抓起手机在社区群、班级群发信息:“跪求桑叶,江湖救急!”瞬间,几十条未读消息炸开了锅。
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寻找桑叶成了一场微型“探险”。城市里鲜有桑树的踪迹,要去哪里找呢?不少家长以小区为中心逐步扩大搜索范围,找附近空地上有没有野桑树。有家长发现桑树后立即分享位置,大家组织“采桑小分队”;有家长因深夜“缺粮”,与同班家长结伴夜采桑叶;还有家长建立“养蚕互助群”,交换养蚕心得和剩余“粮草”。
当然,也有不少小区专门种上几棵桑树,就因为每年都有孩子要养蚕。家住金东区的王女士表示:“蚕后期实在太会吃了,去年小区一棵桑树都摘秃了。”“为了蚕宝宝这点口粮,每天爷爷开车去兰溪乡下‘采桑’。”家住湖海塘附近的钟先生直言,“现在是祖孙三代一起养蚕。”不过,大部分家长由于上班没时间,选择在电商平台上网购桑叶。
记者注意到,在电商平台,“鲜嫩桑叶”销售火热。小蚕吃的嫩桑叶价格贵一些,100克售价7—10元,稍老一些的新鲜桑叶500克售价10—40元不等。还有商家为学生提供一条龙服务,推出“养蚕套装”,涵盖各龄蚕、蚕卵、透气饲养盒、分养盒、孵化盒、放大镜、蚕夹、温度计等,甚至还有养蚕手册等。
“看着小蚕一天天长大,心里满是欢喜和期待。”为照顾好这些小生命,有家长专门准备了便携式饲养盒,上班把蚕宝宝带到办公室,隔两小时喂一次。周末出游时,不少家庭的车后座都放着“旅行蚕室”,确保蚕宝宝不断粮。有妈妈笑称:“现在我们家出门前要检查三样东西:手机、钥匙、蚕宝宝。”
“照料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浓浓的爱心和关怀。”郭女士家的蚕宝宝又白又胖,看到妈妈的用心,女儿的一句“妈妈,我小的时候你也是这样照顾我的吗”,让郭女士感触颇深。
不少家长表示,在照料脆弱生命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责任,也让忙碌的家长停下脚步,陪孩子见证生命的奇迹。这些细碎的日常,恰是生命教育生动的注脚。
本报记者 朱意 制图 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