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工间动起来

日期:04-07
字号:
版面:第04版:生活时空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时,全民健康生活的号角吹响。从合理饮食到科学运动、从健身房到户外,不少人把健身列为普通日常,一些上班族甚至利用工间时间,开始了“碎片化”锻炼。

策划:张丹楠

午休2小时瑜伽

女孩走出“格子间”

90后姑娘吴芳在金华一家金融公司做行政,平常经常不按时吃饭,熬夜、刷剧、吃夜宵,让她的身材完全走了样。“我们上班的时间很不规律,我自己自制力比较差,经常在半夜想文案,最近一称体重发现重了2.5公斤,于是赶紧报了一个公司附近的瑜伽馆,离得近,去的次数多。想在夏天来之前把体重减轻2.5公斤,练出马甲线。”吴芳笑着说,为了燃脂塑形,她经常利用午休时间,打卡公司附近的瑜伽馆,偶尔也会在公司附近的公园快走,她通过微信运动计步功能记录健身走步数,并通过公益“捐步”的形式,捐助需要帮助的患者。

走出“格子间”,离开钢筋水泥,上班休息间隙在金华的公园里“Citywalk”,是这届年轻人选择的新型“去班味”方式。“一开始是为了午休的时间有事可做,后面觉得在上班间隙做一件和‘班’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很治愈,尤其对于我这种不需要午睡的人来说,中午运动完,下午更加神清气爽,不会心累。”吴芳说。

快节奏的工作中,打工人有一颗想运动的心,却很难拿出一段完整的时间来锻炼,因此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碎片化运动”成为新方式。吴芳说,在瑜伽馆经常能看见午间来运动的人,瑜伽馆很多12点的团课都需要提前预约,才能抢到位置,“我上网查阅资料,数据显示30分钟以上的短暂锻炼就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大脑活力,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改善情绪,在工作中更加专注”。

“长年累月低头码字,对我的颈椎也是不小的伤害,每天中午固定时间的运动,很大程度缓解了我的工作疲劳,别人都说运动会分泌多巴胺,一种让人快乐的因子,我也感同身受,健身出汗的瞬间好像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压力得到释放。”吴芳的工作需要伏案写作,对着电脑一坐就是一整天,年纪不大,颈椎问题倒是不小,她说,为了锻炼身体,放松身心,每天午休时间的瑜伽很有用。

最近这段时间,吴芳迷上了八段锦这项新中式健身,“八段锦招式简单、动作慢、用时短,所以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利用碎片化时间锻炼,随时随地练起来”。吴芳是在B站上跟着国家体育总局版八段锦教程学习的,在视频的弹幕上,都是年轻人打卡的评论:“练完八段锦,身体松快,精神舒畅。”“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摇。”吴芳对八段锦的这一套口诀信手拈来,在考虑要把它改成“工间操版本”,时长控制在3分钟。

吴芳说,今年是体重管理年,希望通过体重管理可以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年轻人要动起来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质量,因为健康是一种责任,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本报记者 张丹楠 文/摄

每天20分钟

带动同事跳工间操

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半,陈舒嘉和同事们都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工位上站起来,跳10分钟工间操。“这个习惯是从去年10月开始培养起来的。”陈舒嘉是市区某银行的内勤人员,一天到晚坐在电脑前工作,肩颈很不舒服。身边的同事也有同感,于是大家一拍即合,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叫“延迟退休充电站”,正式开展工间操计划。

跳工间操没有器材要求,也不需要换衣服,门槛特别低。“每天跳两次工间操,每次10分钟,按每月22个工作日来算,只占全年1%的时间。就算工作再忙,这点时间总能挤出来的。”在陈舒嘉的带动下,同一楼层总共有18名同事加入这个“充电站”,从80后到00后都有。一到工间操时间,大家就动起来。

陈舒嘉本身爱锻炼,平时除了户外运动,还会去健身房、瑜伽馆。因为有运动基础,所以跳工间操时,她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老师的角色,给同事们讲解动作,有人做得不对的话及时纠正。每天跳操结束,大家都会拍照打卡,积极性很高。有的同事在网上看到合适的健身操视频,也会发到群里。“我们尝试了不少健身操,现在固定练习的是古法健身操和肩颈运动,很有针对性,而且动作不难,零基础的运动小白也能轻松上手。”

有了良好的开端,陈舒嘉希望大家能长期坚持下去。为此,她想出了很多招数,比如制定群规,连续三次在工位上却没有参加工间操打卡,就要踢出微信群,想回归的话需要连续打卡一周。每天多少人跳工间操,多少人缺勤,多少人外出请假,她都认真统计,每周做个小结,发到群里。为了鼓励大家坚持打卡,她还推出先进榜、加油榜、惊喜榜等五花八门的榜单。当一名同事连续两周霸榜时,群里特地为其颁发电子版的喜报。其他同事纷纷留言:“人人争先进”“竞争太激烈了”“下周要努力”……后来,即使不搞榜单,大家依然认真打卡,劲头十足。有的同事出差在外,也照样跳操、打卡,非常自觉。

“其实我们单位本来就有工间操时间,以前大家虽然心理上希望自己能够多运动,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动起来。”陈舒嘉说,这件事情需要有人带动,然后大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别小看工间操,这相当于中场休息。每次这样站起来动一动,可以缓解疲劳,工作效率更高,对身体的好处也很明显。”同事们养成跳工间操的习惯之后,有很多正面反馈。

此外,跳工间操还衍生出其他内容。有段时间,陈舒嘉督促同事们调整体态和坐姿,然后拍下对比图发到群里,改善肉眼可见。有些同事不满足于每天20分钟的工间操,晚上有空的时候又凑到一起继续跳操,每次跳一个多小时,身体得到放松,心情也变得舒畅。

“翻看我们群里的聊天记录,大家拍照打卡,分享健康理念,氛围一直很好。”陈舒嘉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同事们反过来对我起到督促作用,我也不能偷懒,得好好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姚艳霞(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