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嫁给中国》的后续很暖很悠长

日期:04-05
字号:
版面:第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瓦格纳和杜承荣在婚礼上的合影

2002年7月12日,瓦格纳的弟弟弟媳到东阳看望姐姐一家

4月2日出发扫墓前,杜家三兄妹重温《嫁给中国》纪录片

4月2日,午后两点。

东阳市江北街道湖沧村北的泉塘山,阳光漫过一座青石墓碑,勾勒出淡淡的金边。87岁的杜兴华、85岁的杜丽华和75岁的杜爱华站在父母的合葬墓前,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冰凉的碑面。又是一年清明,三兄妹相约携晚辈来踏青扫墓,缅怀逝者。

“爸爸妈妈,我们都很好……”杜丽华将一束新采的蒲公英放在碑前,淡黄的花蕊在风中颤动。90年前,她的母亲——奥地利少女格特鲁德·瓦格纳,在多瑙河岸遇见了一个来自中国东阳的留学生,从此将命运系上驶向东方的邮轮。

嫁给中国、留在中国,瓦格纳与杜承荣的跨国之恋,在岁月中开花、结果,子女们相亲相爱,将父母跨越山海的深情厚意传承,续写着“中奥友谊长存”的动人篇章,成为两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鲜活例证。

嫁给中国

杜兴华的家在湖沧村,一幢二层三间砖混结构的老屋。当下,盛开的红茶花,把小院点缀得春意盎然。瓦格纳生前曾住在东面的房间,每次去父母墓前祭扫,兄妹几人都会约定先在这里集中。如今,大哥在云南,年岁已高,不便远行;二妹身体不好。所以今年清明,只有杜兴华、杜丽华、杜爱华三兄妹来了。

阳光洒在小院里,一起种下几株兰草后,老人们讲起父母爱情。

1916年,格特鲁德·瓦格纳出生在奥地利一个普通家庭。1931年,23岁的东阳农村小伙杜承荣,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警校,随后获得公费留学资格,远赴奥地利维也纳研习警务。谁能想到,他的教官,恰恰是瓦格纳的父亲。命运的丝线开始交错。

一次溜冰场的偶遇,少女被东方青年的坚毅与真诚吸引,主动教他溜冰技巧,一来二去,两人渐生情愫。杜承荣虽心动,却因家贫自卑,坦言中国战乱频发、生活艰苦。瓦格纳却坚定回应:“我相信你的祖国会好起来!”

尽管父亲强烈反对,瓦格纳仍坚持远嫁。1933年12月,杜承荣学习结束回国。两年后,年满18岁的瓦格纳带着一张船票,独自踏上前往中国的航程。临行前,家人塞给她返程的船费,叮嘱道:“要是他没来码头,你就回来。”

“约定好的时间地点,父亲果然出现了。于是,母亲便留了下来。”提及这段往事,杜丽华眼中依旧闪烁着感动的光芒。1935年2月24日,杭州西子湖畔的新新饭店,瓦格纳穿着雪白的婚纱,手捧花束,与西装笔挺的杜承荣携手,缓缓步入婚姻殿堂。杜承荣还给瓦格纳取了个中文名,叫“华知萍”,意为“萍水逢知己,人生植中华”。那一刻,窗外的西湖波光粼粼,似是祝福。同一天结婚的还有瓦格纳的好友贤妮——另一对中奥联姻的恋人。

从多瑙河畔到中国江南丘陵,上万公里。90年?前,瓦格纳来了,义无反顾地奔向爱情。

留在中国

在杜兴华的卧室里,床里侧的墙上挂满了相片,其中父母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一张是黑白照片,瓦格纳与杜承荣两人还很年轻,大概新婚不久。瓦格纳卷曲的长发,映衬着椭圆的脸庞,柳眉下是一双明澈的眼睛,高高鼻梁下薄唇微启。另一张彩照上的瓦格纳老人,坐在沙发上,圆圆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岁月艰辛,却没有蹉跎她的笑容。

婚后,瓦格纳与杜承荣的平静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彼时,中国陷入战乱,瓦格纳只能跟随丈夫辗转杭州、福州、重庆、江西、温州等地,14年间生下了杜强华、杜兴华、杜丽华、杜韶华。1949年,一家人终于回到东阳湖沧,并在这里迎来了小女儿杜爱华的诞生,自此开启了艰辛的乡村生活。瓦格纳努力适应,学会了养鸡、养兔、养猪,也学会了磨粉、腌菜、做衣、做鞋、烧柴灶,努力融入这片陌生的土地。

上世纪50年代初,同嫁中国的好友贤妮回国了,瓦格纳选择留下。她看着眼前仍满目疮痍的土地,坚信这里会越来越好。1990年,瓦格纳时隔56年重返维也纳,市长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弟弟劝其留下,她却坚持回到中国。她曾说过:“我的家、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爱都在中国。所以我不离开。”

1998年,杜承荣患上癌症,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临终前,他心心念念的一件事,便是催促瓦格纳补回丢失的奥地利国籍证明书。拿到国籍证明书后,瓦格纳立即拿到他床前给他看。杜承荣生命最后一刻,是微笑离开的。

“母亲是个非常善良的人,这份姻缘也离不开父亲对她的疼爱。因为彼此相爱,所以母亲才会在艰难困苦时,始终不离不弃。”杜丽华感慨道。

2003年,瓦格纳病逝。子女遵照她的遗愿,将她与丈夫合葬,实现了“生同衾,死同穴”的誓言。整整68年,瓦格纳如同扎根在中国的一棵大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枝繁叶茂。他们的爱情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嫁给中国》,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芬妮的微笑》。

岁岁年年

“我大哥叫杜强华,象征富强的中华;二哥杜兴华、大妹妹杜韶华,象征欣欣向荣的中华;我叫杜丽华,是美丽的中华;小妹妹杜爱华,热爱中华,这些名字是父亲起的。”杜丽华告诉记者,他们的名字,是父母对祖国的感情和祝福。

他们的身上,也延续着父母的品质。“母亲一生节俭,父亲当教员时,家里收入还行,可母亲很节俭,衣服都是自己做。嫁到东阳农村后,母亲就从头开始学做农妇。”杜丽华回忆,“父亲学识渊博,会德语、拉丁语、日语,还是我的英语老师。在他的支持下,我有勇气在37岁那年重新开始学习,并当上了英语教师。”

杜承荣与瓦格纳的结合,架起了联结中奥友谊的桥梁。在奥方的帮助下,杜丽华兄妹五人多次前往奥地利,与大洋彼岸的亲友建立了联系。过去数年,每年的圣诞节,他们还会用德语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贺年信。母亲的国籍证明书,由时任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卡明斯基送来中国。时任维也纳副市长的斯瓦伯达说:“我感到敬佩的是瓦格纳女士能在文化、生活差异如此大的地方,与当地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这意味着地球越来越小了。她的故事从灵魂和精神各方面讲,对两国人民是有深远影响的。”

如今,兄妹五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相亲相爱、互相扶持。每年清明、端午、冬至、中秋、春节都会相聚,有时间也会相互看望。每年圣诞节,孩子们都会做一棵手工圣诞树,放在父母的遗照前。2012年,大家去昆明给大哥过了八十大寿,如今除了小妹妹,几个兄妹的年纪都已经“超过”母亲。

风过,花束微动。泉塘山上的思念,就像这春日繁花,岁岁年年,从未凋零。

本报记者 罗钟炉 黄娇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