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在宁波工作的陈涵利赶回金华祭祀。上周末,她去杭州参加了浙江大学医学院举行的“‘生命·希望’缅怀‘无语良师’”活动。在“无语良师”纪念碑上,她找到母亲“李彩珍”的名字,并拍照保存在手机里。
4月2日上午,“生命·希望”2025年金华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清明缅怀纪念活动在金华市龙山公墓的市红十字“生命礼赞广场”举行,追思我市709位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大爱者”。捐献者纪念碑“大爱名录”上,“李彩珍”的名字镌刻在列。记者拍下照片,发给陈涵利。她回复:“就是我母亲。”
当捐献成为生命的延续,亲人的思念便落了脚……
今日清明,让我们一起追思这些特殊逝者,礼赞他们用大爱写就的生命诗篇,让“死亡”与“新生”在奉献中交织。
生命影响生命
捐献者和受捐者都希望为社会作贡献
4月2日上午9时30分,龙山公墓的市红十字“生命礼赞广场”上,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家属代表、受捐者代表,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代表,医生和护士代表,市红十字会、金东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生命的礼物》音乐声中,集体静默致敬,随后向捐献者纪念碑敬献鲜花。
捐献者纪念碑“大爱名录”上,镌刻着700多位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名字。他们摈弃旧俗、突破传统,在去世后无偿捐献的器官、眼角膜,挽救了许多生命,也让众多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妈妈,看,爸爸的名字在这里。”捐献者家属代表曹俊晨鞠躬献花后,在“大爱名录”上找到了父亲的名字,半蹲地指给母亲看。她的父亲曹忠去年6月因病去世。她说,父亲一直是一个勇敢善良、乐于奉献的人,会做出捐献眼角膜的决定,她并不惊讶。母亲虽然当场泪目,有些不理解,但最终接受了这件事,“因为爸爸跟她说,给别人带来光明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父亲是一束光,永远照亮着我们。”曹俊晨分享爸爸的义举时,几度哽咽,却也充满自豪。她说,如今,母亲也做了跟父亲一样的决定,将来如果条件允许,奉献自己。“我们全家愿为社会作一点小小贡献,也愿更多的人能了解这项大爱的事业。”
56岁的受捐者冯光辉分享了他两年多前重生的故事。“我是幸运的,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那位给我捐献肝脏的远方的朋友,向您致敬。因为您的大爱,我才能以一个健康者的姿态站在这里,重获新生。”
2018年,冯光辉被查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后多次出血,几经治疗均无效果。2022年6月,经医院评估可进行肝移植手术,自此他耐心等待肝源。幸运的是,3个月后,他碰到了匹配的肝源,并顺利移植。两年多来,冯光辉每天坚持锻炼,各项身体指标正常。他说,自己要健康地活着,带着捐献者的爱,尽可能地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如今,他的儿子常在社交平台跟全国各地病友分享父亲肝脏移植的经历,鼓励他们坚强地去战胜疾病,做生命的强者。
大爱生生不息
4个半月大的儿子救3人
妈妈投身红十字志愿服务
3月29日,80后徐艳美参加了武义县举行的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她是武义县一名红十字会救护员,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其实也是一名器官捐献者家属。2019年,出生仅4个半月的儿子因意外窒息,被医院判定为脑死亡。徐艳美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将儿子的肝脏、肾脏以及眼角膜捐献给社会。
徐艳美说,这么多年来,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她的枕头下,一直放着一封感谢信,那是接受她儿子眼角膜捐献的受捐者写来的。“儿子的生命从未消逝,只是在别人身上继续绽放。”她说,这封感谢信是慰藉,也是她投身红十字志愿服务的动力。
2019年,通过理论与实操考核,徐艳美获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书。自此,她养成了随身携带急救包的习惯,以便随时应对紧急情况。仅2024年她就紧急救援了4人,其中有落水的儿童、遭遇交通事故的老人。徐艳美还是器官捐献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经常参与社工志愿服务、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急救培训,为器官捐献家属提供慰问和关怀。
每一位捐献者的名字,都镌刻着生命的温度。每份选择,不仅需要勇气,更彰显了一个家庭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母亲得知自己生病后,让我联系红十字会,她想捐献遗体。”陈涵利是90后,在她眼里,母亲虽然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爱国、勤劳、坚强。“她告诉我有国才有家,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要为社会付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母亲想做的,陈涵利都支持。于是,她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并在网上寻找遗体捐献的登记渠道。
今年2月20日,陈涵利母亲病逝。遗体捐献成功,母亲成了一名“无语良师”,名字被铭刻在家乡和杭州多块捐献者纪念碑上。“母亲影响了我,我自己后期也会捐献,为社会出一份力。”
我市人体器官捐献超700例
参与“生命接力赛”的人越来越多
每年清明节,金华市红十字会都会缅怀那些为救助他人生命、助力医学研究而无私奉献捐献器官(遗体、组织)的爱心人士,同时倡导更多的人加入这场“生命接力赛”中来。目前,全市已建成或升级改造褒扬捐献者大爱精神的生命礼赞场所6处,分布在陵园、广场、公园等地。这些地方成了市民寄托哀思、缅怀纪念、致敬捐献、弘扬大爱的精神家园。
市红十字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我市实现第一例捐献以来,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已有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709例,其中遗体、组织捐献168例(遗体119例、眼组织95例、脑组织51例),器官捐献541例。
如今,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深厚的大爱情怀,获得了越来越多市民的理解、认可与支持,主动登记参与器官捐献的爱心人士数量呈现连年增长态势。截至目前,金华已有3.5万余名热心公益、心怀大爱的市民正式注册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他们的善举为社会注入了温暖与希望。
如果市民有意愿逝世后无偿捐献器官,可以到当地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填写并递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也可以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线上登记。登记完成将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实体或电子登记卡。
本报记者 董金姣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