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 老年人要注意心脑血管健康
日期:04-02
清明即将到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也标志着气候与自然环境的显著变化。在这乍暖还寒的时期,中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适应能力下降,面临着诸多健康风险。
金华市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曾叶明告诉记者,情绪的剧烈变化,会导致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若加上此时温差大、湿气重等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
为了稳定情绪,保持心脑血管健康,他建议中老年人可以选择参加一些舒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放风筝等,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在踏青时,过敏体质者要远离花草密集处,必要时提前服用抗组胺药物。另外,家人也应给予中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避免过度沉浸在悲伤情绪中。此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同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早晚温差较大,为呼吸道疾病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中老年人呼吸道黏膜逐渐萎缩,免疫功能减退,呼吸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极易受到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侵袭。
医生建议,中老年人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病原体的浓度。在饮食方面,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菠菜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对于清明习俗中的祭扫活动,中老年人应做适当准备,提前防护:
1.选择上午9—11时阳气较旺时段出行;
2.备好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
3.与人同行,避免独自攀爬陡坡。
在清明养生过程中,中老年人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时段,中老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其次,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中老年人在进行日常活动和锻炼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运动。 本报记者 余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