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探寻春天的商业生机与活力

日期:04-02
字号:
版面:第03版: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

夜市街区人流如织,跨境贸易新开独立站增加辐射窗口……开春以来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市场热度开始回暖,涌动商机此起彼伏。市区不少商家抓住时代风口,在直播行业崭露头角;有的则在传统行业深耕细作,创新发展。他们的奋进足迹,生动映照了当下金华民营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近日,记者蹲点线下商家,体验消费活力:一刻钟便民生活街区让城市商业格局日渐丰满,电商贸易则把全球客户纳入金华制造的消费对象。他们正以惊人的创新活力再造新的“经济细胞”,让这个春天处处涌动着盎然生机。

夜市里的街区经济蓬勃生长

从街角的快餐店,到夜市的零售摊位;从提供美容美发服务的小店,到专注炒饭炒面的大排档……这些看似平凡的小微商户,实则能最早感知到市场的蓬勃脉动与活力。每天傍晚5时,位于金华开发区唐宅夜市的贵州烧烤店就忙碌起来,店主程丽化着精致的妆容,在店堂里招呼客人。沿街的明档上整齐码放着各种新鲜蔬菜、肉串、粉丝等食材。“多放点辣椒,不要葱和香菜。”“这份龙虾要加辣,另外来两份蛋炒饭,打包。”记者看到有顾客陆续进店,程丽忙着招呼客人入座,记下顾客的要求,再将菜单传给厨师安排食材下锅。等待的间隙,她已经端出免费的瓜子、花生,并准备好啤酒等饮品。程丽最喜欢别人叫她“老板娘”,虽然从早忙到晚,但她脸上看不出疲惫,浑身是劲。

相距烧烤店不远的一间裁缝铺里,店主江女士将缝纫机踏得嗒嗒作响。“老板娘,我这条裤子的裤腰能改小点不?”江女士捏着软尺围着顾客腰腹打了个转:“没问题,我给你里面加条松紧带就不宽了,以后还可以拆掉。”说话间又来了一名要改裤脚的顾客——他们多是附近工厂上班的工人,夜市里的裁缝铺成了他们的“针线铺”,对于在外打工的人来说,这样的服务也是一种刚需。

金华经济开发区引进浙江和丰堂品牌运营公司推进夜市精细化管理,6年来坚持疏堵结合,让人间烟火与城市文明并行,成为我市探索街区经济的一个样板项目,日均客流量达到2万人次。记者注意到,这条绵延1公里的夜市和商场一样分门别类经营,有餐饮、服装、水果等不同区块。水果区摊主黄强正忙着补货,当季水果在暖光灯下泛着诱人光泽,记者跟着他做了300多元的生意。黄强透露,正常情况下一晚的营业额有4000多元,甚至超过了闹市一些水果店全天的销量,虽然每天忙到深夜回家,但还是值得的。

网络上的电商贸易重塑商业生态

如果说街区夜市满足了本地的新兴消费需求,跨境贸易则把生意做到了海外市场,数字贸易与街区经济融合提质增效,金华商家通过扩大辐射市场不断延伸产业链。

“这个大象摆件采用纯铜铸就,无论放在家里还是办公室都很有质感。”“这款小鸟水晶件来自浙江金华浦江的中国水晶基地,价格更有优势,喜欢的宝子们不要错过新品特价优惠。”晚上8时,25岁的尘尘正在进行一场持续4小时的网络直播。屏幕上跳动着232个粉丝的头像——这名00后女生,每天的直播销售提成可达千元,高峰期月入4万元,她所在的“柏梵家居”有2名带货主播,每天轮流上岗撑起了一家电商公司的销售框架:一头连着本地以及广州、上海等地的供应链企业,一头连着天南海北的消费者。看着她和助播的忙碌,记者感受到“新个体经济”概念就这样在直播间里变得触手可及。

与传统意义上的个体经济不同,“新个体经济”如同云端网络的“经济细胞”,从业者们借助键盘敲击与镜头捕捉,对传统商业生态进行重新构建,已然成为消费经济转型升级的鲜活注脚。记者在浙江菁英电商产业园,体验到了带货主播的现场实战和跨境电商的夜以继日。

退伍军人陈露攀曾在义乌市场寻找商机,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选择了外贸服装行业。如今他的金华市荟心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主打滑雪服出口销售,年贸易额突破亿元,在亚马逊等平台的类目榜单中名列前茅。记者和他一起值班接单,得知园区不少跨境电商企业都是市场和生产两头在外,所以对比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员工人数并不多。陈露攀透露,他在国外聘请了3名业务员跟进当地的服务,以金华的服装产业链为基础,通过海外购物平台把金华制造卖到欧美国家。

在金华电商协会会长邓宸平看来,无论是借助网络直播自主创业的“新个体经济”,还是从事跨境电商的贸易机构,都在形成新兴的商业生态,用数据重构职业定义:每周40个小时的直播、单品营收破亿元、合作品牌排队接洽,他们跨越传统商业的地理局限,演变为集爆款开发、用户运营、跨境贸易于一体的“超级商户”。

“一切皆可经营”“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创业门槛的降低与大众观念的革新,催生出我市电商蓬勃发展的景象。从短视频到直播电商,从知识付费到社群运营,家居博主、户外用品、宠物经济等新兴赛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活跃于新经济业态里的从业者,借助直播带货、跨境贸易等多种商业途径,把虚拟的流量数据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财富,达成生意“变现”。

记者手记

人来人往的夜市街区里,旧厂房改造的电商园区间,一家家并不那么起眼的小店或者公司,构成了城市商业的“毛细血管”。他们连接着成千上万平凡人真实、鲜活的工作,他们也曾历经困难,但努力向前迎接每一个春天。在很多人感叹生意难做的时候,他们身上却闪现着“活力”和“希望”的特质——这个时代正以惊人的包容度,让每个细分领域的热爱与专长绽放光彩。

从传统夜市到菁英街区,记者触碰到了更微观、更真实的金华商业脉动:电商园区看似安静,其实背后很热闹,看着年轻人在直播转场,感受着夜市经营户的忙碌,我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感受到创业人简单、踏实的幸福。地方经济振兴除了需要“高大上”的产业框架,也离不开用草根韧性激活在地文化基因,用“垂直赛道+极致创新”重构产业生态,因为小微个体户同样可以站上新经济的潮头。以政策为引领、服务为支撑、营商为内核,金华正以“从输血到造血,从跟跑到领跑”的实践,为消费和商业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方令航/文 俞佳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