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九旬老人为国奉献一生

日期:04-02
字号:
版面:第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明将近,东阳市振兴路朝阳小区,时常听见有人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以此怀念逝去的战友,祭奠先烈英魂。

歌唱者是九旬老兵李立荣,他1950年参军,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等战斗,转业后还为中国核工业奉献半生。“我是一个兵,国家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李立荣说,虽然在战场上几经生死,但能成为人民子弟兵依然是他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响应号召去当兵

李立荣出身在贫农家庭,家中排行老二,只上过两年学。“小时候,我看见过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心中就想着长大后能够上战场保家卫国。”李立荣回忆,当年父亲在诸暨做工时,就是被日本侵略者打成重伤,后不治身亡。

父亲走的时候,李立荣才12岁,小小年纪便和长姐一起挑起家里的重担。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报国。“我当时在诸暨做木工,立即去报了名,回到东阳后又报了一次名。”李立荣说,当年母亲拼命阻止,还让家里的长辈劝他“留在家里好好过日子”。

“当兵这条路,我一定要走。”面对家里的反对声音,李立荣把大伙儿召集在一起,斩钉截铁地说了这句话。见他如此坚决,母亲含泪为他收拾了行囊,让长姐送他出了村口。

李立荣回忆,当年他们入伍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入朝,先是去台州黄岩训练了一段时间。“我记得当时每人发1把步枪、4枚手榴弹、120发子弹,除了训练还要作为后备力量支持海防战斗。”李立荣说,直到1953年3月,他才随着大部队乘坐火车到达吉林通化,然后步行7日抵达朝鲜。

誓守949.2高地

李立荣参军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1军62师185团2营机炮连2班,还是连里的通信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誓守949.2高地。”在金城反击战打响前,攻占和守住883.7高地和949.2高地是关键一环。李立荣回忆,当年经过10多个小时的夜行军,他和战友们总算到达汉江北岸的949.2高地。

“949.2高地是其他军部打下来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坚守高地,并随时准备担负反击作战的任务。”上阵地的第一个早晨,没有明媚的晨光,远处的炮火声不断。李立荣意识到,这就是战场。他记得,当时还有敌机在空中盘旋,敌方一枚炮弹正好击中防空洞,坍陷的沙石瞬间砸死6名志愿军战士,其中就有2名东阳籍志愿军战士。

作为连里的通信员,李立荣还担负送信任务。当时有侦查连、警卫连,还有工兵连、山炮营,他要负责给这些部队送信、传达指令。其间,他一次次与炮弹擦肩而过。李立荣说:“坚守高地时缺水,我们就要到山下找水,经常会遇到地雷和敌机扫射,牺牲了很多战友。有一次,炮弹爆炸中心点离我只有1米左右,若炮弹再靠近点,也许我就交代在战场上了。”

“当年有162名东阳籍志愿军战士在入朝作战中牺牲,他们的遗骸至今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谈起这些,李立荣老泪纵横。虽然当年他们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但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至今想起依然心中隐隐作痛。

金城反击战中入党

金城反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重创敌军4个师,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此次战役,李立荣也经历了。

“当时我们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衣服、帽子上都写好了名字,战友间彼此说‘如果你能回国,请帮牺牲的战友家人带个信’。”李立荣说,当时21军在北汉江以东就地牵制敌军,随着战事的进行,战斗越来越惨烈,“我们还秘密挖掘地道工事,昼夜不停地修建交通线和通信设施,在地形险要处布设了大量的暗堡和火力点,反复进行战术演练,为战斗做好充分准备”。

金城反击战打响前夕,李立荣接到任务,去接一名指导员到连部开会。“那天穿过一片树林时,我突然听见一阵‘嘘嘘嘘’的长音,我立刻反应过来是炮弹掉落的声音,一把将指导员推进山沟里,躲过了一劫。”李立荣说,那次他因为表现突出被连部通报表扬。后来指导员问他,选择立功表彰还是入党,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他说:“入党,是人民子弟兵最大的光荣。”

金城反击战结束后,美方不得不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交战双方随后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其临时补充协议。“我们在清扫战场时,看见不少战友被炸得面目全非,大多数人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相比他们,我们能回国与家人团聚,已经十分幸运了。”李立荣说,他们在战争结束后还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是最后一批离开朝鲜的部队,朝鲜人民拉着他们的手送行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投身核工业默默奉献半生

抗美援朝结束后,李立荣随部队回到山西。1964年4月22日,李立荣接到调任通知,前往西宁某厂报到。

“当时我不知道要去什么单位,也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到厂后,李立荣被安排在某分厂担任团委书记,分厂间不能串门,工作人员之间也很默契,彼此之间从来不打听不询问。李立荣说,当时他便感觉自己在某秘密单位工作。

直到当年7月,张爱萍将军来到厂里作报告,他才知道自己在为中国原子弹的研发作贡献。“虽然我不是研发人员,但是做好后勤工作才能让技术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李立荣说,他在朝鲜战场上见识过战争的残酷,深知拥有核武器对国家安全有多么重要。

“夏天时,我们上山采蘑菇,到十几公里外的河沟里捕鱼。开春后,我就带着科员到牧民放牧的地方,捡拾被牧民丢弃的剥了皮毛的羊、兔,拿回来放在冷水里泡两三天,拿刷子刷干净,放到热水里煮得烂烂的,给职工们补一补。”李立荣说,当时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让职工们饿着,不能影响工作。

李立荣记得,金银滩的冬天十分漫长,平均海拔3100米的高原牧区,气压低,缺少氧气,开水只有80多摄氏度,煮饭半生不熟,年平均气温不到零摄氏度,经常风雪交加、冰雹大作,一年里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最冷时气温达零下28摄氏度,身上穿着棉袄外加大衣,头戴皮帽等在外面站上30分钟,就会有冻伤的危险。”在艰苦环境中,李立荣等一批转业干部和战士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建好厂房,铺好通往试验场的道路,为原子弹试验奠定基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9日,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氢弹爆炸成功……随着一次次核试验的成功,中国国防安全也牢牢把握在中国人手中。李立荣同许许多多科研人员以及成千上万的部队官兵一样,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在戈壁沙漠中无私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李立荣退休后回到东阳,依然选择发光发热,他与其他在世的抗美援朝老兵一起自筹资金建起抗美援朝纪念碑,缅怀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李立荣说:“希望年轻人能发奋图强,让祖国越来越强大。”

本报记者 季俊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