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区高一学生小荷(化名)因持续情绪低落、失眠甚至自伤行为被确诊为“春季抑郁症”,引发家长和学校的高度关注。昨天上午,记者从金华市第二医院了解到,进入春季以来,青少年抑郁患者较往常显著增加。此时,家长要如何识别春季抑郁信号?应如何科学应对?
春季为何成为抑郁“温床”
记者了解到,患者小荷近段时间一直闷闷不乐,夜晚更是难以入眠。小荷家人透露,孩子已经连续6天没有好好睡过觉了,情绪烦躁时,小荷甚至用小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经过医生耐心细致的询问与诊断,最终确定小荷患上了春季抑郁症。
金华市第二医院兰建萍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春季抑郁”并非临床诊断的独立疾病,而是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在春季的表现形式。春季气候多变、气压较低,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
此外,春季生物代谢旺盛,植物、昆虫等生物释放的次声波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加剧激素水平波动。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心理较为脆弱,加上学业压力、社交变化等因素叠加,是春季抑郁症的易感人群。
科学应对春季抑郁
“生物节律紊乱会放大情绪问题,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作息表至关重要。”兰建萍建议,早晨7时起床,拉开窗帘接触自然光;午间小憩20分钟,避免长时间午睡;晚上11时前入睡,减少睡前电子设备使用。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稳定人体的生物钟,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对情绪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主动寻找快乐源泉是应对抑郁最好的方法之一,听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可以先选择让心静下来的舒缓曲子,待心情逐渐平复后,再过渡到轻快的曲子,让自己的情绪逐步得到提升。
游泳也是一种不错的全身心放松运动,在水中尽情舒展身体,能有效缓解压力。另外,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冥想、书法、绘画等活动转移注意力,暂时忘却烦恼与压力,沉浸在一个平和的精神世界里。或者跑到河边大喊几嗓子,合理的发泄能够让内心的压抑得到释放,避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
每天进行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爬山、游泳、瑜伽等,大自然的美景和新鲜空气,对改善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与家人、朋友的交流沟通必不可少。
春季抑郁如同心理“感冒”,无需羞耻,但忌忽视。“轻度抑郁可通过心理咨询缓解,中重度需结合药物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得到显著改善。”兰建萍提醒,若自我调节无效,务必及时就医。
本报记者 余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