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浙江恩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利)在线上发布了一款新产品:自动跟随预警机器人。“一上线就爆单,现在的订单量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以后。”该公司总经理郑敏介绍,产品采用UWB定位技术+4G遥控技术+物联网,可以实现机器人与工作人员的自动跟随行走和超远距离可视化操控,可应用在养护作业、施救预警、分流保畅等多个场景,极大提高了交通管理和安全预警的智能化水平。
作为一家年轻的科技型公司,成立7年来,恩利不断加快提升含“新”量,已拥有实用新型专利76项、有效发明专利8项、外观专利5项,研发的5G智能安全帽入驻杭州新质生产力科普馆,并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用现场指定安全帽,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向“暖”而生,安全守护从“头”开始
郑敏的职业生涯始于交通工程领域,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浙江交投,10年间参与了浙江省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多座桥梁项目的建设。随着交通运输领域的快速发展,郑敏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已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效、智能、安全、绿色交通的需求,他开始积极探索智能交通装备这一新兴领域,并于2018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智慧交通是一个大的范畴,它不仅仅局限于道路建设,更涉及管理协同、信息联通、交通安全等多方面。”郑敏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交通安全水平,推动智能交通发展,保护每一名道路参与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实现这一目标,郑敏带领团队深耕不辍,积极与中科院、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围绕芯、光、电、热四个领域自主研发智能交通装备产品。智能安全帽是恩利成立后研发出的第一款产品。“安全帽是施工现场每个工人必戴的,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研发,从源头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郑敏介绍,工人戴上智能安全帽是开启智慧化的第一步,智能安全帽具有实时语音视频通话、GPS定位、电子围栏、SOS报警等12项功能,可以实现安全管控、远程指导及可视化管理等多种需求。
这款产品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六代,广泛应用于浙江境内20多条高速公路及建筑项目工程现场。郑敏举了个例子,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立施工现场虚拟模型,可将现场危险区域在模型中进行标识(电子围栏技术),当有人员靠近这些危险区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语音提示。此外,安全帽与作业人员1对1实名制绑定,如果在现场遇到突发情况,作业人员可以长按SOS键求救,系统平台会立即收到求救信息,后台地图实时显示其位置。此外,还可以查看佩戴安全帽人员的行动轨迹,从而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报警、事后回溯的施工安全智能化管控。
2022年,是恩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收获最多的一年,包括智慧高速平台、智慧城市平台、定向警示扬声器、不倒翁路锥、照明无人机、隧道人员定位系统等。“值得一提的是,定向警示扬声器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00米,为国内最远。”郑敏说,普通的喇叭只能达到两三百米远,这款产品通过定向传音技术,能让声换能器只朝一个方向精准发声,声音更清晰、传输距离更远,同时做到指定范围外无警示音,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也是在这一年,恩利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成功从当初的生产型企业升级为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基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恩利于2022年开启了快速成长键,当年全年中标订单4528单,销售额较2021年上半年度增长142%。智能交通业务逐渐扩大到国内浙江、北京、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等10多个省份。尽管与行业龙头相比仍有差距,但这一变化无疑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向“新”而行,夯实核心竞争力
日前,在甬金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宁波至金华段(绍兴段)第SG03标段澄潭江大桥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在“边通车、边施工”的高速公路改建路段安装了恩利的新产品防侵入预警装置,装置采用激光雷达构筑虚拟电子监测墙,只要有施工设备侵入高速公路通行的安全范围,装置会通过立即触发声、光报警等方式对通行现场预警,并通过无线报警器向设备驾驶员发送报警信息,确保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
“防侵入预警装置作用显著,如无线报警器支持300米范围内的远程报警,确保相关人员及时接收信息,为日常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增加了科技助力。”浙江交工施工单位负责人权永泉表示,在高速公路新建和改扩建施工期间,施工设备驾驶员受限于盲区或视角问题,常有机械设备侵入路面或桥面近空区域的事故发生,还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这款防侵入预警装置区别以往的报警设备。它是基于高精度激光雷达技术的智能安防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设防区域,提供全天候、智能化的安全防护。”郑敏向记者分享了研发这款产品的初衷,去年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发生后,他就一直在思考智能装备在灾难中的预警作用,通过深入调研、不断交流和构思,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研发了一套智慧交通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多传感技术和智能预警装置,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道路状况并提供快速预警。” 郑敏介绍,这是专为高速公路、山区公路及临水临崖道路等复杂路况设计的智能道路安全检测与预警系统,旨在提升事故后的应急响应能力,减少二次事故。“该智能预警装置已经在杭金衢高速衢州段进行试验,下一步就会在全国推广。”
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都很注重智能化,一家企业要想做出优势,需要把握的核心关键点又是什么呢?郑敏认为,企业的生命线就是研发,最关键的是要有“持续打造爆款的能力”。郑敏透露,恩利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占到年销售额的15%以上,目前公司已经打造了智能安全帽、车厢举升报警装置、强生预警喇叭、自动升降全彩预警屏、自动跟随预警机器人等十几款“爆款产品”。
谈及公司的未来规划,郑敏说,恩利将聚焦智慧交通领域,拓展城市交通、智慧高速、智能网联和交通营运等方向。为智慧交通提供集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平台以及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把握交通强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机会,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交通领域,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同时逐步实现交通智能装备普及化。在后续的产品研发中,从装备到数字化系统,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链。”
对话掌门人
AI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浙江恩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敏:在交通新基建转型升级背景下,由于AI的快速发展,“一张网”出行服务必将经历从传统信息化系统向智能体架构范式的转变。
一周前,公司召开了关于“基于 DeepSeek智能模型本地化部署”的专题研讨会。聚焦国产自研DeepSeek智能大模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规划恩利“技术验证-产品迭代-规模商用”三阶段开发路径,推动AI技术与智慧高速、智能养护、安全管理的全场景融合,赋能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
第一阶段以公路养护场景为切入点,推出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知识库系统,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养护经验数字化沉淀与智能决策辅助,助力项目部降本增效。第二阶段逐步向路面施工、机电运维等领域延伸,通过多模态数据训练优化模型能力。同步探索AI与硬件设备深度融合,研发具备实时交互能力的智能预警机器人,集成路况监测、应急指挥、安全管理功能,构建“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第三阶段构建智慧交通生态,依托恩利科技物联网平台,打通智能传感设备、数据分析系统与AI决策中枢,实现“数据感知-模型研判-指令执行”闭环。打造覆盖规划、施工、养护、运营全周期的智慧交通生态。通过“场景驱动、数据赋能、生态共建”策略,助力构建更安全、高效、绿色的智慧交通体系,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本报记者 蔡文洁/文 陈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