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肠道长息肉怎么办

日期:03-12
字号:
版面:第04版: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患者黄先生平时比较注重健康养生,近半年来,却遭遇了排便习惯的改变,这一不寻常的变化引起了他的警觉。为查明原因,他前往金华文荣医院消化内科进行深入检查。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黄先生结肠内存在多发性息肉,其中最大一枚达到了4.5厘米×4.0厘米。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局灶区腺体中度异型,是肠癌前期。在消化内科团队默契配合下,黄先生的息肉在内镜下被顺利切除,解除了一大健康隐患。

● 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异常凸向肠腔的隆起物,宛如肠道内的一颗颗小肉球,可遍布肠道各个角落。它们并非真正的“肉”,而是异常增生的组织,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带蒂,有的则基底宽广。依据病理性质,肠息肉被细分为管状腺瘤、炎性息肉、原位癌等多种类型。作为肠癌的主要源头,肠息肉隐匿性极强,往往缺乏明显的早期症状。

那么,肠息肉从何而来?据了解,肠息肉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慢性炎症刺激: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是炎性息肉的主要诱因。此外,大便中粗渣的长期滞留也可能损伤肠黏膜,引发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催生息肉。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偏好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以及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可能损害肠道黏膜,增加息肉发生的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肥胖,均会提高息肉的发生率。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也可能刺激肠壁,诱发息肉。

遗传因素:肠息肉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尤其是家族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成员中肠息肉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 肠息肉有何表现与潜在危害

1.无症状:多数肠息肉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在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肠道功能紊乱:息肉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腹部不适等。

3.肠道出血:息肉表面的黏膜脆弱,易受损伤出血,少量出血可能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大量出血则可能导致血便。

4.肠梗阻:较大的息肉可能阻塞肠道,引发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5.恶变风险:部分类型的肠息肉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需引起高度重视。

● 肠息肉如何治疗

内镜治疗是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首选内镜下切除,如钳除、高频电切除、氩气刀灼除、圈套器勒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少数炎性息肉在炎症消退后可能自行消失,但绝大多数肠息肉需通过内镜治疗才能根除。

金华文荣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陆丽娜提醒,肠息肉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预防肠息肉的发生,我们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油脂食物,饮食宜清淡、忌咸辣,以滋润清肠、促进通便。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减重,尤其对于肥胖人群更为重要。由于约90%的肠癌起源于结肠息肉,且从良性到恶性的演变通常需要五年至十几年时间,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治疗措施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结肠镜检查作为筛查肠息肉的金标准,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本报记者 戴伟文 通讯员 孙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