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重要代表作《茶室》 留在了金华建筑艺术公园

日期:03-06
字号:
版面:第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3月4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宣布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为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这位中国建筑师的一件重要代表作《茶室》,就位于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内。 普利兹克建筑奖创办于1979年,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刘家琨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第54位获得者,也是继王澍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巧的是,在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也有一件王澍的作品,名叫《咖啡室》。时隔13年,中国建筑师再获这一殊荣,引发了广泛关注。

两位获奖大师的作品落户金华

一个金华的公园,拥有两位中国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的作品,实属难得。

昨日,记者走进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公园西起东关大桥,东至康济桥,长2200米,平均宽80米,占地面积近900亩。园中的17件建筑作品由来自美国、瑞士、德国、墨西哥、荷兰、日本及中国的优秀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因集中了一批建筑大师的作品,近年来该公园被众多网友关注,成为金华市区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记者看到,刘家琨作品《茶室》由7栋建筑组成,除了一栋是落地建筑之外,其他6栋建筑都是“空中楼阁”,各由一根钢管撑起。沿着钢制扶梯往上走,才能进入悬在空中的茶室。雨雾笼罩着半透明的茶室,让周遭景致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朦胧感。

《茶室》的设计极具个性,让人耳目一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几个文案夹子立在一片绿色纱窗布上的简单模型。刘家琨在设计之初就明确表示,他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既能适应当地现实,自然和谐,又能贴近当代建筑美学的理想。

洪铁城回忆刘家琨与金华的不解之缘

站得高,看得远,通过扶梯走进茶室,可以透过窗看见江景,感受到阵阵江风。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刘家琨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追求。

“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刘家琨表示。他曾提出几点设计原则:首先,化整为零,减小建筑体量,使其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其次,自由布局,灵活多变,适应性强;最后,以集群为形象特征,将一连串散布在树林中的吊脚楼当作“飞过基地的候鸟”。这些设计原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满足了人们休憩的基本愿望。“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关于刘家琨与作品《茶室》,著名建筑师、中国婺派建筑学说创立者、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规划设计委员会委员、全球人居范例奖评委洪铁城回忆起一段往事。

“当年要建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开过评审会,我受邀参加,讨论17件设计作品,刘家琨带着《茶室》的设计方案过来。”洪铁城对这件作品印象很深刻,他认为这件作品很独特,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设计很前卫,颇具引领性。

对于《茶室》,洪铁城曾提出疑问:“各间茶室相互独立,面积也不大,夏天没有空调会不会很热?上厕所会不会不方便?茶水供给方便不方便?”这些问题,都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的。但洪铁城也认为,建筑的意义是多维度的,实用性不那么强,却展现了建筑的美,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是一个大胆尝试的案例。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这些建筑作品都是如此,体现了社会性、文化性、艺术性。无论是文学,还是建筑,都是传递思想、理念、精神的载体,发人深省。现在普利兹克建筑奖更重视作品的社会性与人文性,不但是转型,更是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刘家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和获得成功的原因。”洪铁城说。

本报记者 许健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