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25000多根篾丝编织出《金华府城图》

日期:03-04
字号:
版面:第02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金华府城图》原画虽然不大,但细节丰富,色彩淡雅古朴,要以竹编形式完美还原,难度可想而知。首先,竹编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创作者无法像笔墨那样自如地呈现色彩和细节,篾丝的质地和光泽需要通过特殊的编织手法来呈现画面的效果。其次,要将25000多根篾丝编织成一幅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一根篾丝编织失误,可能会影响整幅作品的质量。

在创作过程中,困难一定会有,就看创作者如何面对这些困难。邵立新的选择是迎难而上,他通过一次次实践,不断探索传统工艺与绘画艺术的结合点。

“一方面,我们深入研究吕焕章的绘画技法,分析其构图、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力求在竹编中还原原画的精髓。另一方面,我们借鉴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通过创新的编织手法和色彩搭配,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邵立新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保留传统竹编质感,又能展现现代艺术灵动之美的编织方式。

“虽然竹编本身无法直接呈现多种色彩,但通过篾丝颜色的深浅、粗细变化,以及不同编织手法的组合,我们成功营造出了原画淡雅古朴的色彩效果。”邵立新说。

在历时半年的创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从选材到制作篾丝,从设计图纸到编织成品,每一步都精益求精。篾丝细如发丝,细到什么程度?25根篾丝可以轻松穿过一个绣花针眼。

在编织过程中,邵立新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画中的芙蓉峰、通济桥、万佛塔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城墙内外的寺观、城门、楼台、码头、街市、民居等场景,都被一一精心还原。“为了更好地呈现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我们采用了多种编织技法,如平编、斜编、交叉编等,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以竹传情,以艺续史,是邵立新创作竹编版《金华府城图》的创作理念。他希望通过这幅作品,让更多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金华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传承创新 坚守情怀

邵立新的家位于金东区赤松镇上钱村,他的家就是一个竹编非遗乡村展示馆,家里到处都是自己创作并收藏的竹编作品,箩筐、竹篮、簸箕,还有各种儿童玩具、旧时婚嫁的器物等,共有上百件。

邵立新祖籍永康,祖辈都是篾匠。抗战时期,他的爷爷邵宝完带着全家老小迁居金东区,邵宝完很快就成了这一带远近闻名的篾匠师傅。邵立新是邵氏竹编的第五代传承人。

篾匠原是一门很红火的职业。最红火的那些年,邵宝完有40个徒弟。耳濡目染之下,邵立新对竹编颇有天赋,16岁那年,正在编箩筐的父亲突然有事出门,邵立新就用父亲剩下的材料编了一只小箩筐。父亲回来一看,喜出望外:“你这么喜欢,那就学吧。”父亲送他去拜师学艺3年,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上世纪80年代末,竹编制品很受欢迎。“上一家刚做完,晚上回来,家里有好几个人在等着邀请我去做活。”后来,竹编制品的替代品越来越多,活也越来越少,很多竹编师傅都改行了,再后来,生计所迫,他也外出打工。

前几年,邵立新的父母相继过世。邵立新经常想起与父亲一道做竹编的往事,“手艺是祖辈传的,我就这么放弃了,太可惜”。于是,他把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传承的动力。

难能可贵的是,邵立新并不满足于做一名篾匠,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赋予传统工艺更深远的意义。比如他创作的竹编作品《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就是为了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

竹编版《金华府城图》是邵立新又一次用篾丝制作古画作,此外,他还创作完成了竹编版《清明上河图》。全新的创作体验也给他很多启示,金华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竹编技艺则为地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唤起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