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快80岁了,还天天做手工活,101岁的妈妈隔三岔五打来电话关心:“注意身体”“不要累着”“有空就回家来住几天”……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家住市区北苑小区的朱艳贞来说,能一直被妈妈牵挂着,是最大的幸福。
“老人都这么拼,
我们年轻人更要努力”
发现朱艳贞和百岁妈妈故事的是退休老师施小娟。前些天,她在小区散步,在16幢一楼库房的来料加工点,看到好些老太太在做手工活。老人们一边做着手里的活,一边唠着家长里短。她被老人们干活的状态吸引,不禁坐下,和她们闲聊起来。其中一位正是79岁的朱艳贞。
“您有退休金吧?”
“我没有退休金,以前帮儿子家带孩子、做饭,孙子小,我送完孙子就来做手工,补贴家用。现在孙子都20多岁了,我还是每天吃好早饭就来做手工,感觉很充实。”朱艳贞笑着说。
“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这么拼呀?”
“我开销可不小呢。我妈妈都101岁了,我得经常回乡下去看她,还得给她点零花钱。现在我每天能有几十元的收入,真的挺好的。”
……
施小娟告诉记者,朱艳贞的生活态度带给她很多触动: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只要还能做事就动起来,带给自己物质收获,更带来健康快乐。
当晚,施小娟就将朱艳贞的故事发到朋友圈,她的好多学生受老人的乐观精神和拼劲感染,纷纷留言:“感觉自己还闲在家里太不应该了。”“看着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都还在做手工活,我们年轻人更应该认真上班,努力干活,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奋斗。”
女儿坚持做手工
百岁妈妈经常打电话关心
昨天上午,记者探访了施小娟所说的来料加工点,见到了朱艳贞以及她的手工“搭子”们。不大的房间里,坐着6位老人,她们正在赶一批丝巾订单,它们将由义乌销往韩国。
“前两天,我妈妈打来电话,叫我不要太辛苦,抽空回家住几天。”朱艳贞一边折丝巾、订标签,一边跟记者介绍她跟妈妈的日常。
朱艳贞现在独居,每个月能领取一定的抚恤金。她娘家在金东区岭下镇岭一村,她有3个妹妹,妈妈跟二妹妹一家住。“妈妈80多岁的时候来过我家,后来年纪大起来,不怎么喜欢出门,就很少来了。她现在都101岁了,头脑还很清楚,每天中午和晚上会喝点自家酿的老酒,生活能自理,家里没人的时候,自己会热饭、做面条吃。”
71岁的郑赛华和朱艳贞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不仅白天基本都在,还是夜班“搭子”。“她妈妈每次打电话来,我也会在电话里问候她,跟她聊几句。她怕聊久了,打扰我们干活,总会先提出挂电话。”郑赛华说,每次听到朱艳贞跟妈妈打电话,就特别开心,忍不住要跟老人聊几句,“有妈就有家,母女对话很家常,也很温暖”。
说起做手工给妈妈零花钱的事,朱艳贞笑着说:“妈妈喜欢喝酸奶,不喜欢吃零食,也不喜欢喝牛奶,我每次回家都会带点好吃的给妈妈,或给妈妈点零花钱,虽然妈妈平时不太会用到钱。”她告诉记者,在妈妈眼里,她永远是小孩。有妈妈的爱,她很幸福。朱艳贞已经跟妈妈约好,农历二月十九,她会回家看妈妈,“回家要转两趟车,坐车加上候车,大约要1个小时”。
本报记者 董金姣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