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你的童年 有没有个“阿贝贝”

日期:03-03
字号:
版面:第03版:微视界       上一篇    下一篇

@若缺:你家有这样的孩子吗?将一块破破烂烂的布视若珍宝,出门也要带着,哪怕盘“包浆”了,也不愿意洗,因为这会让上面的独特气味消失。真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

破破烂烂还不愿撒手

在某网络平台的“阿贝贝”话题下,主播“Axiu”正在展示她视若珍宝的安抚物——一条老式的黄色印花枕巾。照片里,这条还印着“囍”字的枕巾经过多年搓洗已经明显发旧,但依然干净整洁地被收进外出的行李箱里。“要去上学了,一定要把我的‘阿贝贝’带上!”视频获赞超10万,评论区瞬间涌入4万多条相似经历。

“阿贝贝”是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汇,起源于网络视频中一个小朋友对自己安抚被的昵称,由此引发大众广泛讨论,并开始用“阿贝贝”来指代安抚物,泛指个体偏好且依恋某些特定物品,如毛绒玩具、旧衣物、小毯子,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等。随着网络的影响,“阿贝贝”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晒出了自己心爱的“阿贝贝”,其中不乏搞笑幽默的物品,也有不少让人心头一暖的画面。

网友“馒头蕾蕾”的“阿贝贝”是一只颜色鲜亮的毛绒玩偶,自她一岁时就一直带在身边。“以前的毛绒玩具真的做得很好,现在看还是觉得很可爱,有时候出门玩我也会带上它,发现拿来拍照也很出片。”“馒头蕾蕾”抱着这只玩偶拍下的旅游照被她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形成了一种时空折叠的珍贵情感体验。

90后女生小南是一名新手妈妈,最近她发现,自己两岁多的女儿也有了“阿贝贝”,睡觉时候总是无意识握着她的手指,小南只要把手抽出来,孩子就会哼哼唧唧有醒转的迹象。“我一下就想到我小时候,睡觉特别喜欢抓着外婆的手臂,不然就睡不好。”小南笑言,虽然长大以后很多儿时记忆都模糊不清了,但抓着身边大人入睡的那种安全感一直很难忘。

家长们顺其自然就可以

有人在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也有家长对此产生了焦虑。在社交平台上,“阿贝贝”相关话题创造了过亿的浏览量,其中有不少暗藏了家长的担忧。“孩子这块枕巾用了五六年,说什么都不肯换,不洗细菌滋生,洗多了越来越破,还有没有同款能买?”

面对网友晒出的很多堪比“文物”的“阿贝贝”,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茹胜炜有话要说。

“这些物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渡性客体’,是孩子脱离母体逐渐意识到自我存在过程中的一种情结。”茹胜炜向记者解释,“过渡性客体”最初由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指婴儿为抵御分离焦虑并获得自我满足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非我”拥有物,是帮助我们度过与母亲分离的过渡性存在。它可以是一件物品,例如娃娃、毛绒玩具或毯子,也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存在,比如儿童创造的朋友角色等。它们在儿童与主要照顾者分离时提供了安慰和安全感,同时也帮助儿童探索和理解自己与外界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过渡现象多出现在学龄前的婴幼儿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踏上新的征程,会爬、会走、会上幼儿园……在这成长的必经之路上,父母没有办法做到时时刻刻在身边满足和安慰他们,于是分离焦虑产生了,而通过‘过渡性客体’,孩子逐渐完成从‘依恋’到‘独立’的过渡,这本身就是成长的一种表现。”茹胜炜说,这个过渡阶段一般会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消失,家长无需过于紧张,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虽然“过渡性客体”在儿童时期最为常见,但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可能依赖特定的物品、活动或习惯来处理情感问题,这些同样可以被视为“过渡性客体”的延伸。“比如有的人长大了不要玩偶了,可能又会依赖手链、衣物这些物品,在遇到问题时建立自我稳定性与安全感。”

不过,茹胜炜也补充,若一个人在成年后对“阿贝贝”仍有过度的依赖性,则提示了个体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分离和独立的情感议题,如果已经影响到正常社交或引发焦虑障碍,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本报记者 何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