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棕榈叶,能做什么?可以绑扫把、编蓑衣、挂腊肉,但到了婺城区棕编非遗传承人叶志洪手中,这一片片叶子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形态。
在刚过去的龙年里,它们是形态各异的龙;在新开启的蛇年里,它们则变成了乌梢蛇、眼镜蛇,在新年集市的摊头上大放异彩。
随处可见的棕榈叶
构筑了叶志洪与棕编的缘分
龙、凤凰、知了、蚂蚱……走进叶志洪的家,陈列架上的作品永远最为吸睛。完工的蛟龙盘旋在支架上,龙须是特意保留的棕榈纤维;一只丹顶鹤翘着细长的高脚驻足在龟背上,红色的珠子镶嵌成了眼睛;两只蚂蚱相对而望,身上的纹路纤毫毕现。一片片普通的棕榈叶,经过他布满老茧的指尖,拉、叠、剪、穿之间,栩栩如生的作品便跃然而出。
棕编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主要以棕榈叶为原料,通过穿插、折拉、打扣、收边等方法编制成各色工艺品。2015年,棕编成功申报为婺城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叶志洪的“守艺”之心也越发地坚定执着。
“一开始接触棕编,其实是跟着父母编着玩的。”今年53岁的叶志洪,来自婺城区白龙桥镇,已经有35年棕编经验。儿时的农村,随处可见的棕榈叶构筑了叶志洪与棕编的缘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充满好奇心的他总爱缠着父母,把棕榈叶编织成青蛙、蜻蜓、蚱蜢等各种小动物,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
从选材到制作
每一步都是想象和技法的考验
“今年是蛇年,我做了几个关于蛇的摆件。”端坐在工作台前,叶志洪拿出准备好的一片棕榈叶,运用双编手法,灵巧地翻动双手,20多分钟,一条长约10厘米的棕编蛇便逐渐成形。他还向记者展示了另外几条大小不一的棕编蛇,其中最新的作品便是两条仰着头精神抖擞的蛇,隔着“2025”字样遥相呼应,是他专门为蛇年创作的生肖主题作品。
据了解,棕编从选材到后期制作都十分讲究,需要挑选品相良好的棕榈叶,经过煮、晒、熏等步骤,再用穿刺、折叠、穿插和打结等方法创作。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掌握的步骤便是编织手法。
“棕编的技法分单脊、双脊、四脊等,要先用铁丝做好造型骨架,再顺着铁丝进行编织。”叶志洪指着桌上的一款“双龙戏珠”摆件说,别看它只有60厘米大小,却足足用了20多把棕榈叶。“制作不同动物的技法也不同。比如制作龙、老虎等动物时多用打扣技法,制作马等动物时,采用扎的技法更好。”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这些年,叶志洪在工作之余常常流连于街头巷尾,近距离观察各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也会到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学习。每当创意来临,他就会让学习素描的女儿帮忙画在图纸上,再一点点琢磨实践。
不被定义
让传承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而今,从事棕编行业的手工艺人寥寥无几,传承发展成为了摆在叶志洪面前的难题。2015年,棕编工艺入选婺城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叶志洪来说是个好消息。
为了跟上潮流,这些年,除了传统的棕编造型,叶志洪还积极拓展新技法,结合草扎、竹编等编织技巧,赋予了棕编工艺品更多的创造性。每年五六月,他都会去山上精心采摘棕榈叶,通过改良熏蒸泡等工序,制作足量的原材料。
叶志洪说,传统的棕编多以鲜棕榈叶为原材料,但鲜棕榈叶保质期短、易变形,于是他利用脱水法制作出干棕榈叶用于编织,让作品更加坚实耐磨,易于保存。除了以往偏黄色的单一色调棕编外,叶志洪还有一颗讲述彩色世界的心,除了利用棕榈树的老叶、新叶和嫩叶进行色彩搭配外,他常常利用丝带、折纸等材料,设计出颜色亮丽的编织作品。
如今,在倾力做好棕编手艺的同时,叶志洪还积极主动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努力扩大着棕编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在家长都愿意让孩子体验棕编,也希望体验过后能有更多人静下心来传承、弘扬这门民间技艺,别让它失传。”
本报记者 何思涵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