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婧涵 文/视频 通讯员 叶林怡
9月22日清晨,在龙游县湖镇镇希唐村,94岁的村民叶延寿和儿子一同前往自家蜜橘林,给果树除草、除虫。
“我种蜜橘已经50多年了,之前行情差卖不上价,加上自己年纪大,本来打算不种了。”叶延寿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蜜橘产业越做越好,他改变了想法,还让家里的年青一代接过这份责任。
从前,希唐村的蜜橘价格一度跌至每公斤1.5元,还无人问津;如今优质果每公斤能卖到8元以上,甚至供不应求。究竟是什么让希唐村的蜜橘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蜜橘之乡”,老产业焕新生
希唐村建村于隋代,作为远近闻名的“蜜橘之乡”,其柑橘种植历史已超过1200年。当地种有柑橘2300余亩,其中蜜橘占绝大部分。
“蜜橘一直是我们希唐人引以为傲的致富法宝。”希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晏海军介绍。随着时间推移,希唐蜜橘逐渐跟不上时代,面临树种老化、品质下降、价格走低和销路不畅等难题,曾经的“心头甜”成了村民的“心头愁”。
2020年,村两委广泛发动村民和寓外人士参与村庄的共同富裕事业。“我们利用晚上村民在家的时间,上门走访,围绕蜜橘销售、品质提升、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征集到千余条意见建议。”晏海军说。同年,村里以“挖掘橘文化、做强橘产业”为核心,制定了村庄十年发展规划,带领村民共同写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提升品质是第一步。希唐村先是成立龙游县希唐蜜橘种植协会,通过校地合作推动蜜橘品种、树枝、土壤、灌溉“四改良”,让产品重获市场青睐。协会还注册了“希唐蜜橘”商标,授权橘农免费使用。
扩大影响力紧随其后。“我们引导村民转变以往‘小摊贩收购’的销售模式,成立龙游绿希农产品有限公司,对村民的蜜橘实行兜底收购。”晏海军说,近年来,通过设立专用直播间,蜜橘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同时,村里持续推进蜜橘深加工,开发蜜橘白酒,并由强村公司统一收购“太阳果”和次果,将果肉用于酿酒,橘皮制成陈皮,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去年,希唐蜜橘白酒已完成商标注册和成品开发,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
多方施策,重新点燃村民热情
2022年,希唐首届蜜橘采摘节成功举办,重新擦亮了“希唐蜜橘”的金字招牌。金秋时节,希唐村漫山遍野的橘树郁郁葱葱,金黄饱满的蜜橘缀满枝头,清甜的果香弥漫空中。采摘节开幕式后,村里热闹非凡,“橘王争霸赛”首次登场,橘农纷纷拿出自家最优质的蜜橘参与评选,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驻足,现场气氛热烈。
晏海军介绍,今年的蜜橘采摘节正紧张筹备中,会继续保留“橘王争霸赛”这一传统项目。同时,将活动重点拓展至电商直播推广和乡村旅游体验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希唐蜜橘”品牌影响力。“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村的蜜橘都供不应求。”村民宋炳林笑着说,“采摘节带来的客流量让我们的销售更加红火。”
又到了蜜橘收获的季节,今年希唐村引进先进选果机,在果品分级环节实现了技术升级。通过采用激光识别技术,选果机可自动检测并筛除瑕疵果,并根据果实的大小、外观和糖度进行精准分类。这套设备日处理能力达15吨,不仅提升了分拣效率,还通过品质优化提高了蜜橘的附加值。在销售旺季,村里还组织闲余劳动力协助农户进行采摘和包装,确保产品及时供应。
在科技助农方面,希唐村与省农科院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专家团队每年定期来到村里,为橘农提供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村民方强华感慨,之前村里不少果树受到黄龙病的侵害,幸好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及时前来授课,还到地里手把手教大家防治方法,成功保住村民们的大量果树。
农旅融合,共建幸福橘乡
在希唐村党群服务中心后方,一条近千米长的老街在复原建设中。“1200年前,村里就有这条老街,我们努力将这里重现旧时风貌,让游客不仅能品尝蜜橘,更能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晏海军介绍。老街入口处刚建设好的广场,未来将用于举办各类文化集会与公共活动。
近年来,希唐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累计投入1亿元,实施了包括党建阵地提升、橘子文化园建设、文化礼堂改造、橘香一条街立面整治等在内的70多个民生项目,将“橘元素”深度融入村庄公共空间和村民日常生活,使“橘文化”在乡土气息中茁壮成长。
项目建设不仅聚焦民生与村容整治,更延伸至产业深层。晏海军表示,明年村里计划投入600万元,建设第一期柑橘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基地。
近年来,希唐村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已引进“由良”“红美人”“大分”“阳光一号”等多个优良品种,实现柑橘从单一品类向多元优质的转变。基地建成后,柑橘采摘期从每年10月延长至次年5月。此外,基地还积极推广科技种植,通过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智慧管理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手段,持续提升蜜橘品质与种植效益,稳步迈向智慧农业的新阶段。
“未来,希唐村将继续以蜜橘产业为支柱,深度融合农旅文化,让古老的村庄焕发新的生机,让村民的日子如蜜橘般越来越甜。”晏海军说。
记者手记
从昔日“愁销路”的困境,到如今“不愁卖”的繁荣景象,希唐村的变化,生动诠释了一个村庄为振兴梦想而拼搏的奋进故事。
希唐村用实践告诉我们:“翻身”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靠村民重燃的信心与协作,更是靠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现代化手段的创新运用。而乡村振兴,既要低头耕耘,也需抬头看路;既要守护乡愁的根脉,也要紧握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