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衢江青年“机械化”管理千亩稻田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05版:农家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林敏 文/摄 通讯员 江一帆

  9月25日上午,衢江区高家镇湖仁村的连片稻田里,95后种粮大户徐晟正弯腰拨开稻穗,查看晚稻长势。这样的田间巡查,是他的定期功课。“只有摸清作物情况,后续病虫害的防治才能精准有效。”忙完“双抢”的他,趁着短暂休整,处理着其他关键事务:为田间晚稻投保种植保险,通过大疆农服APP,依据地图精准核算的面积,向农户发放来年的土地租金……

  徐晟与农业的缘分,始于父亲的坚守。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父亲便开始承包土地种粮,规模从最初的十多亩逐步扩大到千余亩。“这么多地单靠人力根本忙不过来,必须搭上农业现代化的‘快车’。”2015年,徐晟大专毕业后在外工作两年,眼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剧、雇工愈发困难,他毅然回乡学习农机操作,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如今,徐晟不仅在省市各类农机比赛中屡获佳绩,更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独立管理1200亩农田的新农人。

  从“光伏生”到“农机通”

  走进徐晟农场的仓库,各类农机随处可见。“从一粒种子播下,到最终颗粒归仓,整个水稻生产过程要用到20多种农机。”徐晟指着设备介绍道,育苗有专业育秧器,耕地有高效旋耕机,收割有智能收割机,粮食晒干环节有烘干机,“农场的这些机械的操作,几乎都由我一个人完成。”

  不过,2015年刚回乡接触农机时,眼前这位“农机通”还只是个光伏专业毕业、对农机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不服输的他,把田间地头当成“课堂”,从最基础的拖拉机、旋耕机,到技术含量更高的插秧机、收割机,农场里每一台新购入的农机,他都要反复拆解、研究构造,再一次次上机练习操作,直到能熟练掌控。为了规范操作,他也考取了相关农机的驾驶证。

  2020年,农用无人机普及之初,徐晟一次性通过考试取得无人机飞防证。不过,技术掌握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架无人机刚升空就遭遇“坠机”。但他没有气馁,沉下心总结经验,如今即便面对农田上空的电线杆、桥梁和树木,他也能操控无人机精准避障,高效完成飞防作业。

  农机的使用,让种地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徐晟算了一笔“效率账”:以前传统的人工施肥,200亩地要10个人忙2天,现在一台无人机2小时就能完成。机械化操作相比传统人工,整体效率提升了20倍。

  不过在徐晟看来,“耍农机”也远非外人想得那么轻松。“从清明节前开始,一年到头几乎没闲下来过,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每年七八月“双抢”时节,更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上午7点半下地,到晚上11点他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这样的劳动强度和时长,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确实难接受,若不是喜欢农业,恐怕坚持不下来。”

  这份热爱,促使徐晟积极参与各类农机比赛。今年4月,他代表衢江参加全省水稻机插比赛,斩获了二等奖。

  从单枪匹马到青年力量集聚

  水稻种植既是技术活,也“靠天吃饭”,想稳定盈利并不容易。“努力种好水稻,对我来说不仅是生计所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徐晟说。这些年,不少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田荒废,他便通过集中统一种植管理,守护家乡良田、保障优质粮供应。此外,他还成立了衢州市辛禾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每年为衢江区1.1万亩良田提供无人机飞防、土地旋耕等服务,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农户。

  让徐晟倍感温暖的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度持续提升,农机购置补贴、种粮补贴等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让他这样的新农人更敢闯敢干了。他深知“单枪匹马力量有限,团队作战才能更好地应对农业生产各类挑战”,于是在2023年,他联合黄伟兵、朱海伟、俞安安、张彭宇捷4位有相似经历的新农人,共同成立了衢江区高飞粮油专业合作社,开启抱团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合作社成立后,徐晟和伙伴们一起打出了一套“降本增效”组合拳。他们通过统一申报项目、统一采购农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农忙时节互帮互助,无论是应对突发天气,还是解决农机故障,大家都多了份底气。而在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上,他们开展粮食单产提升项目,推进浙江省绿色高品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引进甬优78、甬优60等优良品种,通过技术改良使农田每季度农药使用量下降10%,实现了“增产”与“绿色”双赢。

  “政策支持是保障,但产量提升才是增收关键。接下来,我们还得在实战中持续摸索,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今年,得益于上半年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及科学系统的田间管理,徐晟种植的早稻亩产突破千斤,较往年增产约25%,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