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敏 江峰 报道组 吴森邦 通讯员 叶凌豪
仿蓝光笼罩的空间里,潺潺水声萦绕耳畔。当特制的黄色镜片呈现眼前,30个玻璃缸中近200种珊瑚的本色瞬间清晰绽放——火炬珊瑚的红焰状触手随水流轻晃,似跳动的火焰;OG珊瑚憨态可掬地卧于缸底,尽显萌态;“24K金”珊瑚的枝桠则泛着细碎的金光……
9月24日,记者走进龙游世茂城的锦瑟珊瑚馆,恍若踏入一片微型海洋。这片“海洋”的拥有者,是95后龙游青年黄若超和他的朋友。这里不仅藏着五彩斑斓的珊瑚,更承载着他们从爱好起步、深耕珊瑚领域的创业故事。目前,通过线上渠道,该珊瑚馆的珊瑚月销售额已达20多万元。不仅如此,他们还联合龙游县罗家乡打造“山里看海”项目,在拓展线下销售的同时,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缘起:一条视频点燃的创业火种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场偶然的心动。2018年,黄若超在网上刷到小丑鱼与海葵共生的视频,瞬间被奇妙的海洋生物世界吸引。自此,他对珊瑚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家中地下室陆续添置三口大缸,购入各色珊瑚精心养殖。随着养殖经验渐丰,他萌生了“把爱好变成副业”的想法,开始尝试售卖珊瑚。
初期,黄若超靠朋友圈、百度贴吧慢慢积累客户,每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后来,他瞄准直播风口开启直播带货,生意逐渐有了起色,这让他坚定了“把副业做成主业”的决心。去年下半年,黄若超与朋友合伙,将养殖场地从家中地下室迁至龙游农商城,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如今,团队已形成以抖音为核心的线上布局,开设“优优海水珊瑚”等多个账号,配备3名主播全天候开播。直播间精准覆盖高中低档位的珊瑚,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目前,虽然粉丝量不算庞大,但店铺的产品销售额仍稳居同类前十,线上销售也是稳步增长。
珊瑚馆内,记者看到,主播正手持设备对准珊瑚进行细致解说,与网友热情互动。另一头,工作人员熟练地打包待发珊瑚,冰袋按需放置,精准调控包裹内的温度。“为了保障活体运输安全,我们反复试验过打包的温控方案,现在依托顺丰航空件,能把珊瑚安全送到全国各大城市。上月,处在淡季,我们的销售额也达到24万元。”黄若超说。
深耕:在“娇贵”行业闯出新天地
珊瑚之美,亦藏“娇贵”。它们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水质需精准控制钙等元素,适宜生长温度必须稳定在25℃,温度短期波动2℃就可能导致死亡或损伤。尽管近年来珊瑚的整体价格有所回落,但稀缺、独特的品种,其价格依旧昂贵——有的如米粒大小的珊瑚,单价可达280元。仅锦瑟珊瑚馆内这些水缸里的珊瑚,前期投入就高达200万元。
“小众品类更需‘敢为天下先’。”黄若超坦言,珊瑚行业处处是挑战。眼下,团队主营的珊瑚多采购自印尼、澳洲等地,新到珊瑚的存活是第一道难关。为精进养殖技术,他曾专程赴三亚,向珊瑚礁恢复与人工繁育专家李军取经。如今,团队不仅能将新到珊瑚的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还掌握了大部分珊瑚的繁育技术——通过切割分株、精准调控灯光与喂食,实现了珊瑚的人工繁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还能将不同硬骨的珊瑚进行嫁接,培育出独一无二的双色新品种。
着眼长远发展,黄若超团队将目光投向线下,锚定乡村振兴与产业联动新机遇。目前,他们在罗家乡推进的“山里看海”项目正加速落地——计划布设5口8米×1.3米的大型鱼缸,引入更多珊瑚品种,依托当地研学点及黄茶、民宿、漂流等现有业态,融入珊瑚观光体验,既吸引客流、拓展线下珊瑚销售,更打造“海洋文化+乡村旅游”协同模式,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