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日报

文化图腾丰盈“空心村”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汪晨云 尹婵萱

  9月22日,我们循着东南儒学走廊的文脉,从白鹿洞书院的墨香里走出,翻过赣皖边界的层叠青山,掠过盘山公路旁渐染秋色的草木,一路向安徽黄山腹地探寻。

  直到徽派晒簟上的稻谷映入眼帘,这座依偎在海拔686米山腰的古村落——祖源村,终于揭开面纱。四面环山,白墙灰瓦,雕花木窗。我们与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一同穿梭村中,尽情享受一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风光。

  “祖源的变,根在文化。”驻村第一书记李军的话,道破了这座古村重生的核心。从宋时建村的文脉沉淀,到“空心村”的困境突围,再到如今游客络绎不绝的“梦里山村”,祖源的每一步变革,都是乡村肌理与人文脉络的共生。

  一张照片唤醒千年古村

  “这是宋时的古道,每块石板都浸着江南儒风;这是乾隆年间的荟源桥、萃源桥,细看就体会出当年工匠的心思;还有思贤岭,传说是朱元璋访祖源谋士朱升时走过的路……”站在村口,李军的讲解让千年文脉变得可触可感。

  祖源村隶属黄山市休宁县,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共出了19名文武状元。程氏家族更以“为时儒宗”的品德学问蜚声士林。

  累世科第的儒风,早已融入祖源的乡村基因。1200余年的历史,给祖源留下了儒风雅韵、徽派老宅、古桥古道、千年红豆杉等“文化家底”,却也曾因交通闭塞,让这些遗产陷入“沉睡”。

  “村民为生计外出务工,270多户的村落只剩70多户留守。”李军说,老宅空置、古道荒芜,“空心村”的标签曾是祖源的痛。

  变革的转机,始于对人文价值的发掘。2010年,黄山市“百佳摄影点”活动中,一位摄影师的镜头,让祖源的人文魅力首次“出圈”。

  黄澄澄的油菜花田与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相映,而思贤岭的访贤故事、徽派雕花的工艺之美,更让这片风景有了“灵魂”。

  文化的吸引力,很快转化为破局的力量。户外徒步爱好者循着思贤岭的故事而来,游客为徽派老宅的韵味驻足,“打卡文化地标”成了新风尚。留守村民项祥敏最先抓住机遇,将自家老宅简单翻修开起农家乐:“米是自家种的,菜是后院摘的,故事是祖辈传下来的。游客说,这就是江南人文味的乡村。”

  这股“文化味”,不仅让祖源的第一波文旅经济落地生根,更唤醒了村民对家乡的信心——原来守着文化遗产,就能在家门口赚钱。越来越多外出村民开始回流,祖源的“空心”困境,在文化的唤醒中悄然破解。乡村的生机与人文的活力,自此有了第一次相融。

  一个民宿群激活产业变革

  沿着青石板路往村中心走,沟渠里的石斑鱼自在游动,路边的磨刀石、古井静默如初,而挂满红灯笼的“梦乡村民宿群”,则成了文化赋能产业的最佳注脚。“这些老宅,曾经是‘包袱’,现在是‘金名片’。”李军指着民宿群,语气里满是感慨。

  “祖源有山有水有文脉,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江南古村落。”2015年,上海企业家庞焕泰在政府牵线下走进祖源,一眼看中了闲置老宅的“文化潜力”。他带领团队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改造——保留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雕花木窗,复原老宅的天井格局,就连屋内的木梁都保留原始纹理,最终打造出“梦乡村民宿群”。

  这场“文化修复”,彻底激活了祖源的产业变革。听闻“外地人来挖文化宝藏”,村民们也按捺不住了。项旭琴2004年举家搬下山,2016年带着70多万元回村,将稻田边的两栋老宅改造成11间客房;2018年,在宁波打工的项新德夫妇也回到家乡,把自住房腾出5间做民宿……如今,祖源已有18户村民自营民宿。

  文化共识催生了协作精神。村民们自发统一民宿价格、统筹游客分配,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了“文化共建、经济共享”的产业生态。而村内展示的农具、传统雕刻,更让农耕文化成为民宿经济的加分项,实现了文化赋能产业、产业传承文化的良性循环。

  一场交相呼应促进融合发展

  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祖源并未止步于“民宿+打卡”的单一模式。如何以文化为核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破解同质化竞争等难题?祖源的答案是,打造多元文化场景,让乡村的经济活力更有“深度”。

  好柿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是文化与农事的深度融合。合作社流转60多亩土地,冬春种油菜、夏秋种水稻,还引入太秋脆柿、葛根等作物——游客不仅能赏油菜花海、看稻田风光,还能参与播种、采摘,沉浸式体验“春种秋收”的农耕文化。

  “以前游客来逛一圈就走,现在能留一整天体验农事,这就是文化场景的魅力。”合作社成员朱向阳说。

  山顶的千年红豆杉,也是祖源的“文化图腾”,如今被精心保护,成了游客必打卡的“神树”;不远处,改建的“野岛书店”即将试营业,咖啡厅的香气与书吧的静谧交融,古建筑的沧桑与现代的舒适碰撞,为游客提供了“在古村读好书”的文化休憩空间;正在建设的“祖源天道”,则串联起古道、古桥、观景台等文化节点,游客沿步道观云海日出时,还能听思贤岭的故事、看徽派建筑的全貌,实现“走一路、品一路文化”。

  “祖源的文化资源,稍加打磨就能吸引年轻人。”运营乡村旅游的公司负责人花亮信心满满。他说,去年,祖源游客量近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31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4000多元。物质富裕的同时,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参与儒风讲座、传统记忆传承等活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愈发强烈。而随着多元文化场景的落地,“十一”假期的客房早已被预订一空。

  从“看风景”到“品文化”,从“短期打卡”到“深度体验”,花亮说:“在文化的深度引领下,祖源不仅成了‘梦里山村’,更成了物质丰足、精神富有的江南好乡村!”

  经世致用,照见江南乡村人文与经济的共生之道

  南孔基因解码

  汪红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文史专家)

  作为东南儒学走廊的重要节点乡村,祖源村始终浸润于习习儒风中。南孔文化“经世致用”的基因更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经世致用”的核心在于“直面问题、务求实功”,这恰是祖源村跳出“空心”困局的关键。更进一步看,“经世致用”在祖源的实践,还体现为文化价值的转化,这恰是南孔文化适配江南乡村特质的精妙之处。

  江南多古村落、多文脉遗存。祖源通过自身的发展证明,让文化与现代生活、市场需求产生关联,找到本土文脉与现代发展的共鸣点,就能让江南古村的精彩,不止于一时的热闹,更在于长久的生机。

  扫一扫

  看文化与经济互融的“江南故事”

  乡村人文经济学的江南叙事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