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腊莎 通讯员 王颖
独自出门后茫然走失、厨房烧饭忘关燃气灶、莫名出现幻觉与妄想……这些频繁出现在影视剧中的片段,刻画的正是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困境。但鲜少有人知晓,这些患者往往是在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后才就医,而更多处于早期阶段的患者,正被“无声的遗忘”悄然侵袭——他们自身难以察觉记忆力衰退的细微变化,家人也常将其归为“人老了难免糊涂”,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在隐秘中不断进展,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2025年的主题聚焦“早防早治守护认知”。近期,由衢州市卫生健康委、衢州市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市三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阿尔茨海默病义诊与科普宣教活动顺利开展,通过专业讲解、现场筛查等形式,让更多市民读懂阿尔茨海默病的“信号”,破除认知误区。
早期干预是关键: 别把“老糊涂”当常态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进行性脑变性疾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疾病初期以记忆力障碍为核心表现,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语言表达、空间定向、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会逐步受损,日常生活能力持续下降,最终无法独立生活。
“最让人揪心的是,很多家属把早期患者的‘糊涂’当成正常衰老,等到症状严重了才来医院就诊,早已错失最佳干预时期。”活动现场,市三院老年精神科主任余珊珊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家庭照护技巧、预防干预方法展开详细讲解,重点破除“老糊涂就是正常衰老”的认知误区,为市民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指导。据她介绍,目前市三院开设的3个老年精神科病区中,大多数住院患者均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疾病高发态势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组数据更直观地反映出认知误区带来的影响:调查显示,我国轻度痴呆症患者就诊率仅14%,中度患者就诊率25%,重度患者就诊率34%,另有47%的痴呆症老人被家属误认为是“自然衰老”。更有部分患者因伴发精神症状,被错当作精神病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不足,让太多患者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期。”余珊珊感慨道。
不过也有令人振奋的临床案例。余珊珊谈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2年前因记忆力减退就诊,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经过2年规范的药物治疗与认知干预,近期老人再次到院做认知评定量表时,评分较前没有明显下降。“这个案例充分证明,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对控制阿尔茨海默病进展至关重要,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余珊珊强调,近日正式发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也明确指出,早期诊断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核心前提。
家庭护理是支撑: 用陪伴与科学照护延缓“遗忘”
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科学方法与规范治疗,能有效延缓疾病发展。余珊珊结合临床经验给出预防与照护建议:对老年人而言,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需从生活细节入手——勤动脑、多动手,比如读书看报、练习书法、做手工;保持营养均衡,减少盐、糖、油的摄入;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同时戒烟限酒,规律服用降糖、降压、降脂药物,严格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三高’控制不佳会引发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针对已确诊的患者,认知功能训练必不可少。“可以教老人念诗、背数字,或进行穿珠子、系鞋带等手部精细动作训练,通过反复刺激帮助维持认知功能。”余珊珊特别强调,家庭护理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人的长期陪伴与耐心照护,比任何药物都更能给患者安全感。”
她建议,家属或护理员要多给予患者引导与提醒,比如带领老人参与购物、老年人群体聚会等活动,帮助其保持社会参与感,增强自我认同;与老人交流时要富有爱心与耐心,避免过多指责,保护老人的自尊心;同时要妥善管理家中电器、刀具等物品,防止意外发生;鼓励老人适当开展户外活动,但需提前做好防走失措施,如佩戴定位手环、在衣物上标注家庭联系方式等。“照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能只关注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心理干预,多给予肯定与鼓励,减少患者退避、自责等消极情绪,帮助他们更有尊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