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舒诗敏 姜宛典
“民警,谢谢你们,我们总算能好好休息了。”9月16日,居民王女士对衢州市公安局柯城分局荷花派出所社区民警翁凌空一个劲地道谢。近期,楼上邻居要搬家,收拾东西、挪动家具,噪音明显,王女士对此颇有微词。翁凌空一番劝解后,双方握手言和。
1965年出生的翁凌空,2005年转业后成为荷花派出所社区民警。他走街串巷了解社情民意,牵头成立衢州市首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凌空警务室”,联动多部门织密群防群治网,化解纠纷2400余起,成功率达99.2%。
从军营到警营,他以军人的忠诚本色扎根基层,处置警情千余起,荣立个人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个人嘉奖等荣誉。
初心如磐,危急时刻的“逆行者”
到荷花派出所后,“跨界转行”的翁凌空面对新岗位适应得很快,从日常频繁的加班加点,到节假日里的值班守护,再到面对各类紧急任务时的冲锋在前,他始终如钉子般扎根基层一线。
2023年8月的一个下午,所里接到反诈中心转发的一条预警:辖区内一名陈女士在接听一个疑似诈骗电话,且电话已长时间占线。翁凌空和几位民警立即从社区赶往陈女士家,同时不断尝试拨打她的电话,但电话一直处于忙线状态。“一路上我都是跑的,就怕晚到一步赶不上。那种感觉就像看电视剧,明知道坏人正在得手,你却隔着屏幕没法阻止,只能干着急。”翁凌空回忆道。
赶到小区后,他们飞奔上楼,用力敲打陈女士的房门,并高声表明身份。门终于开了,陈女士举着手机,脸色苍白,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手机里还传出一个严厉的男声:“不准给任何人开门!这是‘保密案件’的要求!”翁凌空立刻上前,接过电话,对那头说:“我是派出所民警,你的戏该收场了!”对方瞬间挂断了电话。
后经了解,骗子冒充“上海公安”,称陈女士涉嫌一起重大案件,要求其将全部存款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并威胁她不得与任何人联系。陈女士已经提供了银行卡号和密码,在翁凌空等人敲门时,她正准备进行转账操作。“还好我们来得及时,最后她的积蓄分文未损。”翁凌空说。
翁凌空提起这件事时,感觉比处置任何物理空间的险情都更耗费心神,“一般的警情,危险是看得见的。但诈骗是在人心里放火,我们要做的是在它烧毁一切之前,把人心里的这把火扑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战斗。”
“守护辖区百姓的平安,是我应该做的。”翁凌空从警20年,处置警情千余起,帮助辖区群众解决很多问题,构建了和谐的警民关系。
匠心筑网,群防群治的“织网人”
“今天这位骑自行车的民警又来了。”穿白色警用衬衫骑蓝色共享单车的翁凌空,成为辖区群众熟悉的“老翁师傅”。作为一名社区民警,他的日常工作是走街串巷,及时掌握辖区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
“获得辖区群众的信任,靠我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联合建立防控治理圈。”18年前,“凌空警务室”成立,成为衢州市首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被老百姓称为“家门口的派出所”。
“凌空警务室”牵头街道社区、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回应群众需求,调解群众矛盾,真正实现“进群众门、知群众事、解群众难”,守护辖区平安。不仅如此,“凌空警务室”还召集热心群众组建了一支拥有30余人的“荷西苑·三衢”义警队伍,在辖区重点区域协助开展巡逻走访、反诈宣传和隐患排查等工作。“老翁师傅之前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我想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小张谈起加入义警队伍的初衷时说。
“凌空警务室”成立以来,共开展巡逻走访38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400余起,成功率达99.2%,辖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1%,有效降低治安风险。
笃行致远,源头治理的“守门人”
“王阿姨,最近晚上休息不吵了吧?”近日,翁凌空来到双港街道王女士家走访。得到王女士肯定的答复后,他翻开回访记录本仔细记录。
5月底,王女士报警,称自家楼下水果店成天的喇叭叫卖声影响她休息,多次上门沟通无果,只能报警求助。经翁凌空与水果店主多次沟通,并对王女士做心理疏导,最终协商出双方都满意的方案,解决了王女士的烦恼。
自2023年荷花派出所建立警情回访机制以来,翁凌空严格落实“三必”要求和“1+7”时限标准,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在一周内完成回访工作,并上报反馈综合指挥室,提升警源治理的针对性、时效性,有效降低“民转刑”等风险。截至目前,翁凌空处置重点警情回访指令520余起,回访执行率达100%。
从化解矛盾到警源治理,翁凌空用行动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如今,即将退休的他仍坚守在社区街巷,用“每天转一圈才踏实”的执着,彰显忠诚为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