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婵萱 汪晨云
9月下旬,天气逐渐凉爽。记者一行告别衢州乡村,沿着东南儒学走廊的人文脉络,翻过层叠的山峦,穿过鄱阳湖的水汽,抵达江西省庐山市白鹿镇。这里是声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所在地。
书院礼圣殿前,研学少年们有的在制作漆扇,有的参与拓印、五子棋、投壶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书院今年创新推出的“白鹿六艺”非遗传承研学项目,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游客和家长。
从书院后门下山,沿溪步行10余分钟,便可看到一片稻浪滚滚、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
“交通村与白鹿洞书院相伴数百年,村民世代耕种书院学田,深受儒风浸润。”白鹿镇交通村党总支书记李成登说,正是看准这份“文化家底”,2023年,镇党委政府推动交通村申报江西省“和美乡村百村示范点”,以“景村互动、农旅结合”为路径,写下“文化引领产业、产业激活乡村”的经济振兴篇章。
书香聚村
“交通村是靠书香聚起来的,这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经济发展底气。”在李成登看来,文化与书香,是这个村落成型的源动力,也是最与众不同的特色。
在村展览馆里,由村民编撰的村史与《李氏宗谱》《伍氏家谱》《熊氏家谱》静静陈列。“祖辈从各地迁到这里,有躲避战乱、辗转谋生的原因,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白鹿洞书院的吸引和召唤。”李成登说。
白鹿洞书院初建于南唐。到宋朝,书院讲学之风更加盛行,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学界名流的讲学与辩论而声名鹊起,逐渐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中心。
“浩荡儒风熏染出崇儒重教的文化基因。”李成登说,交通村每年能走出10多名大学生,最多时一年有20余人。书院举办的儒学讲座,无论学术性的深奥内容,还是通俗化的民生话题,总能吸引村民驻足聆听。
“这些大学生人才,都成了村庄发展的智囊团。”李成登感慨道,“村民对书院文化的认同,也为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凝聚了共识。”
学田焕新
暑气褪去的交通村,稻田里的稻穗压弯了秆,金黄稻浪间,一块写着 “庐山市白鹿镇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研学基地” 的牌子格外显眼。
“这样的研学田,村里还有好几块。”李成登的话,揭开了交通村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关键招数。
交通村的稻田,本是白鹿洞书院的学田——南唐时,朝廷拨付数千亩良田供书院办学,朱熹兴复书院时又增置学田。数百年间,村民世代耕种这些土地,为书院运转提供支撑。但随着时代变迁,学田仅能满足基本农耕收入,人多田少、产业单一的问题,让交通村一度发展缓慢。
转机始于学田的文化价值再发现。几年前,交通村划出部分农田,保留村民耕种模式,同时赋予其“研学”功能:春天,孩子们跟着村民翻土、播种;秋天,学习割稻、晒谷、榨油。原本单纯的农田,变成了“认识自然、触摸历史”的研学课堂。
孩子们在田间了解作物生长,在春种秋收中体会耕读文化,更透过学田的源远流长,读懂白鹿洞书院的厚重历史。这样的文化转化,很快带来经济破局。交通村先后引进“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书院文化研究所”“庐山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庐山市第四小学研学基地”,加上正在洽谈入驻的更多文旅机构,让“书院研学”成为交通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的稳定业态。
如今,交通村年接待30批次研学团队,村民每年可增收近4万元。曾经的“学田”成了一块“经济田”。
景村联动
“以前书院游客再多,也跟我们关系不大。一涧之隔像两个世界。”村民的感慨道出了交通村曾面临的尴尬:背靠白鹿洞书院这一文旅IP,却因古道荒废、交通不便,始终没能享受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红利。
“村民的收入要么靠种田,要么靠外出务工,少数在书院做保洁、保安的人,也只有零星收入。”李成登介绍,真正的改变,始于2023年“景村互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
交通村的思路很明确,即以书院文化为纽带,打通“景”与“村”的隔膜,让文化带动全域经济发展。
村里修复通往书院的千年古道,铺通了538米石板游步道,彻底打通承接书院游客的“最后一里路”;同时,改造后的公路将曾经的断头路变为“过境路”,让环山公路、绿道形成闭环,实现片区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接着就是配套建设。围绕书院文化与耕读主题,交通村新建了桥梁、文化廊亭、旅游公厕等,整治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土地置换腾出12栋民房,计划引入专业运营方打造 “书院文化民宿”,让游客来书院研学后,能在村里住下、用餐、体验农耕,形成 “游、学、吃、住” 的完整消费链。
如今的交通村,已不再是白鹿洞书院的“背景板”:古道上来了寻访历史的游客,田间有了体验农耕的研学团队,筹备中的民宿正期待着第一批住客。
“我们相信,文化必将带来经济业态的全域化——从单一的研学收入,扩展到民宿、餐饮、观光农业等多元收益;从村民个体增收,跃升到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壮大。”李成登说。据测算,随着配套设施完善,仅研学与民宿两项,预计每年能为交通村村集体增加15万元收入,带动48户村民稳定就业。
崇儒重教 和合共生
南孔基因解码
郭宏达(白鹿洞书院研究会秘书长)
交通村的经济振兴思路,核心在于南孔文化“崇儒重教”基因在当代乡村的激活和利用。
数百年来,村民耕种的学田是白鹿洞书院存续的经济基础,书院的儒风又滋养了乡村的耕读文化,二者早已形成“你为我基、我为你魂”的共生关系。更重要的是,交通村的实践证明,文化引领乡村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 “贴标签”,而是要找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这种以文化为根、经济为果的发展模式,既避免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又能让经济发展反哺文化传承。
交通村的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中,不能仅是空谈文化标签,而需深挖自身文化家底,紧扣需求转化价值,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振兴路。
扫一扫
看文化与经济互融的“江南故事”
乡村人文经济学的江南叙事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