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文/摄
9月20日下午,电影《731》主创团队走进衢州银泰城博纳院线影城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影院门口,一幅长9米、宽1米的大型历史主题油画《金兰烽火·衢江忠魂》吸引了众多目光。该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附属衢州中学美术执行校长郭创领衔主笔,美术老师夏麟、郑狄明共同创作,以抗战时期在衢州发生的两次战役为背景,借助艺术手法再现了衢州抗战的悲壮历史。
“我们希望通过这幅画呈现战争的残酷,让观者感受到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视和平。”郭创介绍,创作自8月23日启动,历经多次修改,凝聚了三位教师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中。
历史在画笔下重现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6月3日,日军向衢州发起全线进攻,中国军队第86军官兵浴血奋战四昼夜,在中南门前与敌军展开惨烈肉搏。因兵力与火力相差悬殊,6月7日,千年古城衢州不幸沦陷。随后,日军在衢州实施“三光”政策并大规模使用细菌武器,给衢州军民带来深重灾难。
水亭门前的那场战斗更是可歌可泣。1944年6月,侵华日军发动“龙衢战役”,中国守军第78团与敌展开顽强巷战,最终退至水亭门沿江区域。上千将士不甘被俘,纷纷跳江殉国。日军以机枪疯狂扫射,致使“尸骸蔽江,水为之赤”,其状惨烈至极。
《金兰烽火·衢江忠魂》以五个连续画面再现这两场战役的悲壮场景:开端,日军的坦克碾过城市街道,灰暗的色调勾勒出战争的压抑与冷酷;随后,画面中出现倒地牺牲的中国将士,背景中巨炮轰鸣、断壁残垣,暗示敌我力量的悬殊。正中一名头戴防毒面具的日军士兵赫然矗立,仿佛正透过画布冷眼注视观者,森然逼人;第二幕聚焦于日军公然践踏国际法发动生化战的罪行,他们的脚下尸骸遍布,黑紫色的毒雾笼罩天际,一轮红日诡异地悬浮其间,犹如噩梦;第三幕刻画衢州机场的激烈战斗,日军数架飞机低空掠过,守军将士以机枪仰天怒射,誓死抗争;第四幕呈现水亭门前衢江中将士跳江殉国的景象,血水染红江面,日军战机仍在空中盘旋;最终,画面迎来暖金色的转折,高高的城墙上下,军民共庆胜利,一株果实累累的橘树象征重生与希望。
五幅场景无缝衔接,依时序推进,共同构建出一部恢弘而沉痛的历史叙事。
郭创透露,创作团队在前期调研中获悉“抗战胜利时衢州城头忽现橘树”的民间传说,因而将这一寓意深远的意象融入画作,以史实为基础,结合艺术想象重构历史场景。
画面中,创作者运用暗黑基调传递战争的压抑与绝望,借黑紫雾气喻示生化战的恐怖,以大片鲜红突显血腥与残酷,最终借暖黄喻示胜利与曙光。“如果细看最后一幕,画面底部仍然有大片黑灰的颜色,我们希望借此提醒人们,这场胜利是奠基于巨大牺牲之上的,我们不应忘记那些逝去的生命。”郭创说。
笔触之间的历史沉思
艺术创作是一场深入历史的精神跋涉。郭创坦言,在绘制《金兰烽火·衢江忠魂》的过程中,他们最初的设想仅是再现战争场面,但随着创作的深入,创作者难以抑制的不安、绝望与焦虑逐渐渗入画面,作品也因此历经多次调整。
“我们一度在开篇位置突出了一名与敌军搏斗的战士,试图展现我方将士的英勇。但在深入这段历史后,我们意识到,那是一场属于全体人民的战争,将士与百姓皆为英雄。”于是,他们主动抹去了这一具象的英雄形象,转而以模糊的面容描绘所有抗战将士。“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无人在意个体的容貌。战火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面目全非’的。”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日军形象的清晰与逼真。创作者以细腻笔触刻画他们的装备,甚至在画面中央突出一名头戴防护面罩、正对观众的日军士兵。“他好像在凝视每一个看画的人。我们要让这样的侵略者被记住,让这段惨痛历史不被遗忘。”郭创说,“这幅画无意塑造高大的英雄,而是选择真实地呈现伤痕。英雄的面容或许已被遗忘,但他们彰显的伟大抗战精神应当永存。”
画中的建筑,同样成为这场叙事中沉默的英雄。画面开端,城市尚且完整,电线杆林立,秩序俨然。但随着战火蔓延,建筑逐渐崩塌,雾气中朦胧的南孔家庙、残破的城墙与倒塌的民居,皆成为文化受辱、生灵涂炭的象征。然而,在描绘千名将士跳江殉国的悲壮场景时,他们身后的水亭门却被刻意保持完整。“我们想借此传达:他们的民族气节如这座城门一般坚固,永远矗立于历史长河,永不倒塌。”
这幅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瞬间的还原,更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以艺术的沉重与真实提醒我们:英雄的面容会模糊,古老的城墙会斑驳,但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与集体的记忆,必将如衢江之水,长流不绝。
画布前的回响与沉默
创作之初,受衢州银泰城之邀,三位老师将画室“搬”进了商场一楼。每天下午4点到晚上9点半,他们在此现场创作,并邀请其他老师一同为观众讲解,整个过程也通过学校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线上线下联动,引发全城关注。
郭创来自山东,自到衢州工作以来,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感触日益深刻。“衢州有两种文化尤其动人:一是作为南孔圣地的儒家文化,礼韵绵长;二是其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座城为胜利付出过巨大牺牲,却鲜为人知。”他说,“我们想让更多衢州人看见自己的历史。”
另一位创作者夏麟是本地人,对这段岁月有着更深切的感知。“我妻子的外婆曾说,当年敌机轰炸时,城区百姓只能逃进九华山等山区避难,生活极其艰难。日军对衢州的伤害是刻骨的,我们必须记住这个伤口。”夏麟提到,创作时常有人问他们是否在画南京大屠杀或731部队,“很多人并不了解本土历史,这也正是我们创作的意义。”
采访时,市民杨雯倩在画前驻足良久,她说:“这幅画非常真实,让我深感震撼。我们应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来自贵州省的吴先生说:“我们贵州虽然是在大后方,但我们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有许多黔籍官兵血洒疆场。”
最让创作者动容的,是一位老人。他久久立于画前,谈起自己一位罹患“烂脚病”数十载、最终在痛苦中离世的朋友。也有许多老人凝视画面,一言不发。“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压抑的情绪,却不敢轻易打扰。”郭创感慨道。
在创作现场,郭创每画几笔便退后审视全局,夏麟则执着于打磨每一处细节。每天五小时以上的站立作画,结束时往往疲惫不堪。“画画时不觉得累,结束后却常说不出话。”他们坦言,这是一场与自我、与历史的沉重对话,情绪起伏与体力消耗常在收笔之后一并袭来。
目前,《金兰烽火·衢江忠魂》仍在持续创作中。“在情绪的表达、氛围的营造上,还有可深化之处。”郭创表示,油画与写作一样,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追寻。这幅作品,也因此暂无“完成”之时。